01
时机:基本面初显端倪,宽货币空间打开,落实政治局会议精神
自2024年9月以来,总量货币政策操作未有落地。本次降准降息同时落地是对“适度宽松”定调的落实,也是对4月政治局会议任务的承上启下。
宽货币在每一轮稳增长中通常先行,此次“双降”并非无迹可寻,基本面冲击显现化为此次降准降息营造了条件:
①受关税冲击影响,四月制造业PMI供需两端收缩至荣枯线以下,地产销售有转弱迹象,稳预期“未雨绸缪”需求升温,要求宏观政策及时发力;
②汇率约束打破,在美元走弱、中美关税谈判释放积极信号背景下,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强,国内货币宽松压力相应减轻。
③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有待补充,宽货币有助于稳定债券发行高峰期时资金面。
由此,落实425政治局会议精神,打开政策窗口:①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②融资支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③股市楼市: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02
稳市政策“组合拳”主要部署:宽松重启,维稳预期
本次5月7日一揽子金融政策长短期兼顾,在总量“放水”、强产业、稳股市、稳地产、稳企业、稳外贸等均有涉及,主要看点包括:
1)总量工具侧重稳增长,降准降息齐发释放超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
2)总量+结构双管齐下,同步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PSL利率等结构性工具成本,且主要对高科技、养老服务、消费民生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既为市场注入“活水”又精准滴灌薄弱环节。其中:
科技创新作为政策焦点或仍是中期难证伪主线之一。央行不仅将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扩容至8000亿元,更创新推出风险分担工具,以“央妈再贷款+低成本长债”组合拳打通科创企业融资堵点,债券“科技板”推动新质生产力破土。
3)资本市场稳定机制再升级,盘活8000亿元资本市场工具额度提升工具使用效率,保险资金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与类“平准基金”稳市功能形成合力,为A股提供“稳定锚”维护指数韧性;同时推动险资等长期资金加速入市,长钱长投维稳资本市场生态。
03
实质性货币宽松重启,补充流动性缺口
降准50基点释放约1万亿流动性,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主要在于:①5月作为国债发行大月净融资达万亿元,二季度政府债净供给压力或将抬升,流动性缺口加大,因此财货协同发力、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必要性上升;②后续每月买断式逆回购到期规模较高(5月到期9000亿元,6、7月到期规模均为1.2万亿),虽然4月MLF净投放5000亿,但4月买断式逆回购净回笼5000亿整体中长期流动性并未净投放,续作压力较高,降准仍有必要。③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去年末已降至1.52%低位,降准提供的中长期资金能够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并缓解净息差压力。
降息幅度较为克制,节奏偏渐进式“相机抉择”,主要触发因素是基本面压力,或意味着央行在政策储备层面仍留足应对空间避免大水漫灌和挤压银行净息差。央行下调政策利率后,LPR或将锚定其跟进下调,进而降低各类贷款利率如房贷利率等,节约实体经济付息成本。随着降息落地,后续在存款自律机制的传导下,存款利率调降可能已在路上。
04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量扩价廉”瞄准重要产业
结构性再贷款新设+增额,新增至少1.1万亿低成本结构性工具。现有工具“价降量增”,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与总量降息形成配合、进一步压降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量增主要围绕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养老、普惠金融等领域精准滴灌。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的支持;同时创设新的工具,支持养老、服务消费等。具体来看:
科技方面,央行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通过该工具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的再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科技创新债券,降低成本、风险分担、激发市场活力。
消费方面,央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降至0%。
普惠金融方面,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金融监管总局强调尽快推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同时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提供精准服务。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到5.9万亿元,是央行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结构性降息、再贷款额度提高等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引导信贷投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扩大内需,对于“两新”、消费投资等带来提振。
05
持续稳定并活跃资本市场,类“平准基金”托底韧性
针对资本市场的支持类似去年“924”,对“平准基金”和中长线资金入市进一步坚定。
一方面,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为市场持续稳定“托底”,并且央行将作为其后盾。中国版平准基金模式背后,是央行支持汇金公司在必要时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向其提供充足再贷款支持。某种程度上,政策底线已经划定,当市场非理性波动过大时,汇金可以入场托底给市场装上“安全气囊”。
央行本次也宣布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个工具额度合并使用,不再分别设限、参与机构扩容,提高政策实施效率、增加了央行作为“后盾”的灵活性,对资本市场支持更加有力。
另一方面,加大长期资金入市,并创设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或可降低股票市场尾部风险并在中长期支撑股市。中长线资金主要集中在保险和公募资金:
保险方面,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同时将其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
公募方面,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突出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明确三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减少基金经理追涨杀跌现象。
06
以史为鉴:“双降”释放流动性,对于短端利好或更确定
历史上“双降”公布后,债市走势来看,“双降”对于短端利率的利好更加确定,即“双降”后1Y国债利率倾向于回落,或主要因为“双降”落地释放中长期流动性将直接利好资金面转松,打开资金利率和短债下行空间。
10Y国债利率表现相对偏弱或是因为长端在此前已隐含计价一定降息预期,长端趋于交易利好出尽。其走势出现一定分化或还需额外考虑当时市场环境,例如2024年9月24日“双降”公布后,长端利率反而阶段性上行,一方面是因为风险偏好大幅改善,另一方面是房地产政策和财政政策加码发力。
07
国内债市:“安全垫”或在于资金,短端性价比较高
从发布会当日降准50bp及降息10bp消息落地后的债市走势来看,短端受益于宽松落地或首先交易利好兑现有所下行,“双降”落地市场流动性或进一步趋宽;长债和超长债则相对按利好出尽演绎震荡回调、降息预期相对收敛。
中美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带来风险偏好修复和基本面预期改善,短期债市或面临一定扰动。短期内债市或维持震荡格局重新进入“票息市”,债市“安全垫”仍在于资金。短端久期更短,与资金面相关度更高,若资金宽松确定性较强,短端性价比相对更大。但宽松节奏上可能偏稳健,还需要继续观察大行资金融出能力的变化。
长端而言,短期或面临一定波动,后续关注权益风险偏好、后续财政发力的压制。但在财政发力“稳增长”过程中,宏观经济对于低利率的平稳诉求未变,房贷利率和存款利率下调都会通过比价效应传导至长端。海外经济经受关税扰动后,需求冲击已成现实。后续在波动中关注再配置机会。
08
国内权益:下沿有支撑,上探或将迎情绪顺风期
宏观逻辑短期更有利于风险资产表现。今日,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决定1)取消第一轮对等关税34%之后加征的关税;2)在初始90天内暂停实施24%的关税;3)保留加征剩余10%关税,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本次中美经贸会谈取得重大成果,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排除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尾部风险,降低了外部不确定性的扰动,有利于国内经济延续前期的修复势头。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主要指数或已回补2025年4月7日关税反制带来的跳空低开缺口,因关税冲突引发的“利空”多数或已基本消化完毕,A股风险溢价也经过前期的修复和调整来到具有性价比的位置,随着股市注入信心夯实底部,风险偏好有望回暖反弹带动科技成长和前期因定价关税冲击被错杀的出口链板块修复。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择尔裕【智慧+】APP仅为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若您发现文章内容有版权问题,请把相关链接提交至邮箱:mssj@ytfjr.com,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