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医药拟44.78亿元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上海医药将以9.95亿元收购10%股权;全球骨科巨头史赛克宣布与外周介入领域企业Inari Medical达成最终协议,现金收购其所有已发行和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毕得医药发布公告称,参股公司珠海维播投资有限公司拟收购Combi-Blocks的100%股权
2025年开年,生物医药行业并购动作频频。有不少机构预测,在并购大时代下,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将迎来并购潮。时间过去半年,全球医药行业并购交易的真实情况如何?
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并购加速,正从分散竞争走向集约发展,创新技术平台与全球化能力成为并购焦点,行业即将迎来深度整合与价值链重构的关键时期。
从并购规模与活跃度看,202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并购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并购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
和君医药医疗事业部陈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单一企业独立完成全流程研发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通过并购整合研发资源、共享研发成果成为理性选择。特别是创新药研发投入在2024年触底后逐步回升,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创新管线。
政策支持下,并购相对稳定但谨慎
自去年“并购六条”发布后,今年生物医药领域多家上市公司发力并购。和君咨询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行业并购主要由三类企业推动:一是国资背景药企,凭借资金和政策优势进行产业链整合;二是民营龙头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强化细分领域优势;三是创新技术型企业,通过收购前沿技术平台拓展布局。值得关注的是,现金流充裕的大型药企在本轮并购潮中表现尤为活跃,利用市场估值低位降低收购成本,构建在特定疾病领域的竞争壁垒。
从近期发布的并购相关政策来看,政策更加偏向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设立有关产业基金。2024年底至2025年初,全国多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上海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北京提出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广州推动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广州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南京也发布专项措施鼓励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提升和技术突破。
梳理来看,政策也明确支持科技企业收购未盈利技术资产,部分地区设立了百亿级产业并购基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支持跨行业并购。这些政策为医药行业并购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显著降低了并购门槛,提高了审核效率和支付灵活性。
实际上,今年一开年,不少机构预测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将迎来并购潮。但从细分领域看,上半年并购整体呈现“稳定且谨慎”的态势。以创新药领域并购为例,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截至6月30日,国内共有49起并购交易,总规模约127亿元,相较于2024年数量持平而金额减半,主要因为今年还尚未出现去年迈瑞医疗66亿元收购惠泰医疗、Genmab 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这样的大额并购或标志性的跨境并购。
CIC灼识咨询董事总经理刘立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来中国医药投融资市场逐步恢复,国家不断出台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两方力量加持推动了企业并购整合的战略布局选择,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并购是价值与风险并存的突围策略。
下半年医药并购或将延续“高频小额”基调
陈建国观察到,过去几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存在大量低水平同质化现象,行业集中度不高。在资本热潮退去后,部分企业面临资金流断裂风险,寻求被重组和并购的机会。同时,目前许多大型药企通过收并购来布局新的技术平台或治疗领域。
陈建国表示,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企业在市值体量、现金储备等方面仍有差距。通过并购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药企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
虽然并购重组有望助力上市公司通过获取优质资产,增强上市公司在发展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但在当下谨慎或将成为主基调。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制药行业为例,2025年下半年,并购或将延续“高频小额”基调,巨头在核心治疗领域的卡位与困境资产的整合仍将是主线,而政策环境的演变将持续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与调整能力。
此外,已上市生命科学企业手头现金仍较为充沛,国内生命科学行业的并购刚刚拉开序幕,大有可为。德邦生物举例分析认为,海外龙头赛默飞、丹纳赫等生命科学上游龙头企业的发展史即为一部并购史,生命科学上游的赛道小、技术跨度大等特点也依赖并购重组做大做强。2024年以来利好并购重组的政策频出,叠加一级市场多数标的估值已大幅降低,正是上游标的的并购良机。
不过,也有观点说,国内医疗医药并购短期内仍未成熟,国内还未开启大药企并购潮时代。对此,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认为,大药企并购潮时代的到来需要两个因素,足够充足的资本和足够多优质并且合理价位的标的,目前我们至少缺一半,即充足的资本。
侯绪超观察分析,国内大药企受集采影响,盈利能力持续下降,若并购品种无法创造足够价值,并购便失去意义。而MNC(跨国药企)确实有充足的资本,只是他们会更加考虑全球管线的策略和布局,有的时候,某些特殊的赛道,可能在国内并不被看好或者热捧,却是某家MNC的心头好。
值得注意的是,并购短期虽有望助力上市公司获得优质资产,但也需警惕由此带来管理成本攀升和整合失败风险,对企业运营同样存在挑战。刘立鹤分析认为,文化差异与业务协同难度可能削弱并购效益,需以技术互补为核心,避免盲目扩张。总体来看,并购是行业集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需平衡短期扩张与长期效率,聚焦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协同。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择尔裕【智慧+】APP仅为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若您发现文章内容有版权问题,请把相关链接提交至邮箱:mssj@ytfjr.com,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