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黑马就是创新药板块了!今年6月初,创新药指数突破去年10月8日的高点,经过6月中旬的短暂调整后重拾升势,最近创新药指数接连创出阶段性新高。截止到7月18日,万得创新药指数的今年以来涨幅为43.94%。
(截止到7月18日)
创新药板块大涨的同时,不少投资者开始有点“恐高”了,纠结创新药未来的行情空间,现在是不是该见好就收了?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不妨先看看近期创新药的上涨逻辑。
近期创新药持续上涨,应该说是政策、资本与技术突破的三重共振。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医保局在7月15日启动的第十一批集采中首次明确“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原则,彻底打消市场对创新药价格压制的担忧,为创新药企保留合理利润空间。近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支持、审评审批、医保准入到临床应用构建16维度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彻底打通创新药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支付端改革是此次政策的最大突破点。创新药“医保+商保”双轨制支付模式正式落地,商保目录首批纳入87个高值创新药,预计2025年支付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较2024年480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表:中美创新药支付体系对比与优化路径
资本市场同步形成正向循环。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金额飙升至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占全球创新药交易金额的32%。公募基金二季度大幅加仓创新药板块,推动港股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达68.71%。
技术突破则提供了底层支撑。AI制药技术将研发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75%,分子一期临床成功率提升至80%-9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效率革命使中国创新药从“十年磨一剑”加速至2-3年完成研发周期,大幅提升投资回报率。
创新药因为大涨才走进了大多数投资者的视野中,但实际上创新药的行情是建立在过去近十年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实现的,其发展路径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18-2021):政策倒逼药企转型创新,研发投入激增(CAGR30%);
第二阶段(2022-2024):BD出海爆发(2024年交易额519亿美元);
第三阶段(2025起)商业化能力成核心,肿瘤、自免、代谢疾病等多领域同步放量,行业进入“收入-盈利-估值”三重抬升周期。
创新药行业正从资本驱动转向盈利驱动。港股上市创新药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485.3亿元,同比增长17.3%,部分头部企业2025年实现扭亏,进入规模化盈利阶段。这一转变标志着行业从研发投入期步入商业回报期,现金流改善显著提升抗风险能力。机构预测,2025年创新药市场规模1.22万亿元,2030年将突破2.3万亿元,年化增速高达24%。另一方面,对比国外的生物制药公司,国内的公司估值明显低估。高盛研报指出,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其在全球创新贡献中的比重已接近33%。因此,长远来看,创新药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当前的行情或仅是产业质变的价值发现起点。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革命重塑研发效率、全球化能力全面跃升的合力驱动下,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经历从“仿制大国”到“创新强国”的价值重估。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