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7月22日),深成指上行中突破2月高点迎来年内新高。至此,在上证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先后创年内新高之后,A股三大核心指数全部突破年内新高!
指数上行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与产业的共振、资金面的有力支撑以及全球风险偏好的提升。
一方面,基建领域迎来重大利好,1.2 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开工,直接拉动工程机械、水泥等板块掀起涨停潮,中国电建、华新水泥等多只个股表现抢眼;钢铁、有色等行业的供给侧优化政策则推动了盈利预期的修复,形成“反内卷”的政策红利。此外,科技产业方面,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进入IPO辅导阶段,加上即将开幕的AI大会,持续催化题材热度;
另一方面,资金上,杠杆资金加速入场,时隔近4个月 A股市场融资余额再度站上1.9万亿元。与此同时,两市成交额持续站上万亿水平下,最高已经突破1.8万亿逼近1.9万亿相对高位,叠加私募和外资的流入,让市场呈现出增量特征而非存量博弈;
此外,全球市场方面,美股纳指、标普500创新高,中美贸易缓和预期升温,共同提振了A股的风险偏好。
指数创新高不仅意味着市场信心的全面修复,更标志着增量市场的确认,突破3500点关键阻力位后,A股总市值创历史新高,赚钱效应与资金流入形成正循环。从行情结构看,热点从基建向机器人、稀土轮动,显示资金挖掘新主线的能力增强,中证2000、微盘股指数单持续走高,中小盘股的弹性充分释放。机构普遍认为,当前行情类似 2014 年“慢牛”初期,社会财富向股市迁移的趋势逐渐确立,为中长期慢牛格局奠定基础。
不过,历史走势规律提醒我们,指数新高后需警惕短期调整压力。7月18日以及月21 日沪指分别留下跳空缺口,参考历史经验大概率会在后续回补,而上证指数 60/120 分钟线出现的钝化,若不能通过连续上涨化解,可能引发技术性回调。从技术面看,3600点区域聚集了2021年的套牢盘和2024年 “924 高点” 的压力,成为当前的关键阻力。同时,板块分化风险显现,银行股因净息差承压下跌,科技股内部也出现分化,热点切换可能带来短期波动,需密切关注市场节奏。
此外,在A股年内新高之后,政策、资金与海外变量成为关注重点。国内方面,7月末的政治局会议将聚焦“反内卷”政策细则和经济目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稀土管理条例落地进展等产业催化事件值得期待;资金面上,两融余额若突破1.9万亿可能触发获利了结,而公募仓位显示科技成长仍是配置主线。海外变量中,美联储9月降息节奏将影响全球流动性,中美贸易谈判中稀土出口管制、科技关税等议题的进展也可能带来市场波动。企业盈利方面,8月即将披露的中报业绩,尤其是“出海”产业链中境外收入占比超40%的企业,以及建材、有色、非银金融等预告盈利增速领先的行业,将成为验证行情持续性的关键。
整体上,基于当前市场环境,配置上可聚焦产业趋势与政策红利、中报业绩确定性双主线。产业趋势方面,AI算力、机器人受益于技术突破和事件催化,是科技成长的核心方向;周期反转领域,有色(铜、铝)、工程机械则具备全球需求支撑和“反内卷”去产能带来的机会。中报业绩确定性较强的“出海”产业链,如通信、创新药,以及建材、非银金融等超预期修复行业,也值得关注。操作上建议将仓位控制在 6-7 成,避免追高题材小票,利用可能的回调布局机构重仓的龙头股,以应对市场可能的波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择尔裕【智慧+】APP仅为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若您发现文章内容有版权问题,请把相关链接提交至邮箱:mssj@ytfjr.com,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