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热门的创新药板块,近期出现了连续调整的现象。有投资者买入的时机可能不太好,连续几天的调整,利润回吐了大半;也有投资者之前一直看好创新药板块,想等调整的时候的逢低布局,但调整真的来的时候,他们反而担心板块是不是走到了头了。那么创新药板调整是何原因?调整是风险还是低吸的机会呢?
创新药板块近期出现的调整,是内外因素共振导致的短期现象。先从内因来看,快速上涨后有技术性修正需求。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7日,创新药指数一个多月(6月23日至8月1日)的时间涨了30%,今年以来涨幅接近50%,短期内积累较大获利盘。从外部看,也有相关的消息。特朗普要求跨国药企60天内降低药价,此后又称未来将对进口药品征收250%关税,实际上这些主要针对印度仿制药,但对国内创新药企影响有限。中国药企主要采用BD模式出海(收取首付款+里程碑金),而非直接销售药品,2025年H1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收入占比不足5%。
尽管创新药板块持续调整,但我们认为支撑板块长期向好的核心逻辑未变。
首先,政策红利进入密集释放期。支付端改革推进,国家医保局近期确立“新药首发价格机制”,为创新药设置价格稳定期(通常1-3年),避免上市初期大幅降价。同时启动“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与基本医保形成双轨支付体系,首批超100个创新药申报,显著提升高价药可及性。研发端支持力度加大,《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6条政策全链条覆盖研发、审评、入院环节,临床试验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较此前提速50%。
其次,产业基本面持续强化。出海爆发验证全球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交易模式从单一产品授权升级至平台化输出(如恒瑞医药与GSK的125亿美元多管线合作),标志着国际药企对中国研发体系的系统性认可。
第三,国内创新药企业优势明显,研发效率全球领先。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占全球总量25%,临床试验登记数量首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在ADC、双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国产FIC(首创药物)占比达31%,仅次于美国(39%)。
最后,估值仍有提升空间。尽管板块近期上涨,但估值尚未泡沫化。创新药指数(WI)当前PE(45倍)处于近8年29%的分位,远低于2021年峰值(100倍)。随着头部企业盈利拐点显现,估值压力有望消。港股创新药PE约32倍,显著低于美国同业40倍以上水平。
未来,创新药板块还有很多催化事件。商保创新药目录预计9月发布,若纳入品种超预期(如年治疗费用30万以上药物),将打开估值天花板。2025下半年ESMO、WCLC等国际会议将公布国产PD-1/VEGF双抗、GLP-1多靶点药物等关键临床数据,积极结果可能触发行情。
创新药板块的短期调整,恰是中长期布局的良机。在政策支持制度化(价格稳定期)、产业竞争力全球化(BD交易放量)、企业盈利常态化(龙头扭亏)的三重驱动下,行业已进入“研发投入-价值兑现-反哺创新”的正向循环。建议的投资者继续耐心持有,逢低可适当布局。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