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市场回顾
国内股市:上周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创业板领涨,周涨幅高达8.58%,突破2500点;上证指数周涨1.70%,逼近3700点;深成指创年内新高(周涨4.55%)。日均成交额2.2万亿元(环比+18%),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十年新高,科技(液冷服务器、机器人)与金融(券商)成为主线。港股同步上涨,恒生指数周涨1.65%,恒生科技指数涨1.52%。
国内债市:“股债跷跷板”效应强化,上周国债市场出现持续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周上涨超5BP至1.75%,30年期国债收益率跳升8BP,呈现“熊陡”格局(长端承压、短端相对稳定)。
美国股市:标普500周涨0.94%,纳指涨0.81%,道指涨1.74%逼近45000点,均创历史新高。光伏股受税收抵免政策刺激暴涨,市场持续定价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
美债:10年期美债收益率全周累计上涨4BP至4.32%,受PPI数据超预期和通胀反复扰动,但2年期收益率持平于3.76%,期限利差走阔。
黄金:上周COMEX黄金期货大跌0.02%,报3381.7美元/盎司。美元走强及投资者等待美国CPI数据(预期核心CPI年率升至3.0%)引发获利了结,亚洲实物需求减弱亦形成压力。
外汇:上周人民币离岸汇率小幅震荡,从周初的7.1891升至7.1888。
原油:WTI原油周跌1.16%至63.14美元/桶。OPEC+增产预期叠加全球经济放缓信号(尤其中国7月社零环比下降0.14%)拖累油价。
二、政策及事件
重要事件1:A股爆发!居民存款“搬家”信号初现。
日前,央行发布最新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2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即非银存款)增加4.69万亿元。机构普遍认为,7月非银存款同比大幅改善,或表明居民存款加速“搬家”入市,这是近期资本市场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中信证券宏观团队日前发布研报指出,居民存款“搬家”或已开始。在资产配置结构变化、投资情绪回升和风险收益比改善的推动下,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向股市等风险市场。在市场环境改善时,“存款搬家”或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流入,为股市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重要事件2:谈了近三个小时未达成协议,美俄首脑会晤“很默契”。
当地时间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举行会晤。俄媒报道说,会晤持续两小时45分钟。会后,特朗普表示,和普京的会议非常富有成效,许多事项已达成一致,只剩下少数几个未解决的点,“双方尚未达成(协议),但(当下)有很好的机会”。这是自2021年6月以来美俄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是特朗普与普京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见面,同时也是自2015年9月以来俄总统首次踏上美国领土。
重要事件3: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7月份经济数据。
8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7月份经济数据。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7%(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38%。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三、仓位管理
1、激进者(成长基金20%、蓝筹基金30%、美股基金5%、债券基金25%、新基金20%);
2、稳健者(成长基金5%、蓝筹基金30%、美股基金0%、债券基金50%、新基金15%)。
轻仓或新投资者:国内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消费、工业数据稳步复苏),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科技、新能源等产业政策)。但海外风险(如美国政策矛盾、地缘冲突)仍需警惕,市场波动可能加剧:操作上建议分批建仓,避免一次性投入,采用定投或漏斗型加仓;聚焦低估值与高景气赛道:如半导体(自主可控)、AI算力、医药(人口老龄化驱动)等长期确定性较高的领域;风险偏好较低,可配置以金融债、利率债为主的固收基金,或灵活配置型基金(如部分FOF产品),平衡风险收益;避免单一行业集中,可布局消费复苏(如白酒、医疗)、科技(芯片、AI)、新能源等多元方向。
重仓投资者:政策催化(如数字中国峰会、国产替代加速)和技术突破(如AI大模型商用、机器人量产)推动相关板块持续活跃。建议增配科技成长主题基金或指数增强型基金(如科创50ETF、恒生科技ETF),重点关注算力、应用场景及国产化核心环节。A股一季报超预期比例较高,可关注业绩确定性强的细分领域(如电子、机械设备、通信),但需警惕高拥挤度行业(如家电、环保)的短期回调风险。银行、煤炭等高股息品种在市场震荡期具备避险价值;消费领域关注政策刺激(如“以旧换新”)和服务消费(旅游、餐饮)的修复弹性,建议配置红利低波指数基金或消费主题基金。建议权益仓位中60%配置科技成长(AI+机器人+半导体),30%配置防御性资产(红利+消费),保留10%现金应对波动。
四、各类基金投资策略
成长基金:市场整体接近前高,但当前估值扩张相对于基本面修复的“超跑”程度不高,且个股和行业间存在相当的分化,仍有“低位资产”值得挖掘。国内财政政策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专项债投向新基建),叠加全球AI革命和半导体产业周期上行,为科技成长赛道提供长期动力。经历长期调整后,科技板块股债收益比(E/P与国债收益率之比)处于历史高位,修复空间显著。半导体、AI算力、新能源等成长行业景气度触底回升,头部企业盈利增速预期强劲。成长主题基金在政策、周期、估值三重支撑下具备显著配置价值,但需警惕阶段性拥挤交易风险,优先选择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强、行业分散度适中的产品,把握科技与高端制造的产业红利。
蓝筹基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该工程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推动多领域发展,长期为经济注入动能。7月LPR维持不变,后续仍存下行空间,有望进一步助力实体融资成本压降。近期,“反内卷”与需求端政策再度发力,政策效果或相较2024年“9.24”的一揽子政策而言更快显现。国企改革深化推动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等垄断领域开放,低估值蓝筹股(如银行、建筑建材)受益于系统性风险下降及过剩产能出清,估值修复空间显著。金融、能源等蓝筹板块股息率普遍超5%,在利率下行及市场波动中提供稳定现金流,成为“哑铃策略”的压舱石。消费与科技蓝筹依托品牌壁垒与技术领先地位,业绩具备长期支撑。蓝筹基金当前处于“政策托底+股息防护+盈利修复”三期叠加窗口,适合作为核心仓位长期持有,建议配置优先选择均衡布局国企改革、高分红及新质生产力龙头的基金,港股低估值科技蓝筹可增强组合弹性。
科技主题基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企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5%,核心产业专利密集度提高50%,推动AI、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突破。两会后政策重点支持“AI+行动”,如工业机器人、智能驾驶、AI医疗等,订单有望加速落地。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材料(沪硅产业)、先进封装(Chiplet)受益于政策补贴,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尽管面临中美科技摩擦,中国仍通过“一带一路”推动科技输出,如5G基站、高铁技术等。2025年科技成长板块处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需求升级”三重驱动期,建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量子计算四大主线的配置机会;
半导体基金:深圳设立50亿元半导体产业基金,重点支持设备、材料及高端芯片突破,叠加美国关税政策(8月1日生效)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本土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激增。AI推理芯片需求首超训练芯片,数据中心资本支出达5000-6000亿元,带动高性能GPU、存储芯片(DRAM/NAND)量价齐升——DRAM三季度预计涨价10%-15%,NAND跟涨5%-10%,供需趋紧态势延续至Q3末。新能源汽车芯片国产化加速(单车芯片需求达1600颗,国产化率仅15%),端侧AI硬件(AI眼镜、机器人)放量推动SoC芯片需求激增,而晶圆代工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反映成熟制程订单饱满。受益云端推理需求爆发及端侧AI硬件创新(全球AI眼镜出货量预增26%),高带宽存储(HBM)、利基型NOR Flash供需缺口扩大,国产GPU厂商份额加速提升。大基金三期重点投向设备/材料领域,光刻机、刻蚀机等核心设备验证加速,叠加长江存储全国产化产线下半年试产,本土供应链突破进入关键期。建议半导体主题基金逢低积极布局。
新能源基金:光伏“反内卷”政策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产能出清,硅料、组件价格企稳,龙头企业盈利修复弹性显著;技术迭代(如TOPCon 3.0)和海外布局(如东南亚产能)成超额收益来源。锂电量利齐升,8月排产环比增长,受益于商用车电动化提速和储能放量。反内卷政策约束低价竞争,正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盈利触底反弹。储能全球化扩张,国内政策完善绿电电价机制,海外户储去库完成+新兴市场(中东、亚非拉)需求崛起,储能出海订单同比+220%,产能利用率提升驱动利润修复。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已进入工程优化阶段,量产路径明确,核心设备(如超高压等静压机)和材料(硫化物电解质、硅碳负极)需求爆发,推动产业链升级。行业从“产能过剩”转向“优质供给驱动”,政策优化+技术迭代重塑竞争壁垒,聚焦盈利修复确定性强、全球化布局深的环节,把握Q3旺季需求与供给侧改革的共振机会,新能源主题基金逢低继续加仓。
消费主题基金:政策端,中央财政900亿育儿补贴8月开放申领,叠加“以旧换新”加码(汽车/家电补贴细则落地),直接提振大众消费需求;数据端,暑期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国内游人次超2019年同期23%),服务消费复苏强劲(机票/酒店价格同比涨15%),但地产链拖累建材、家具等可选消费。消费分层加剧——高端消费(奢侈品、医美)受益高净值人群资产增值,而性价比品类(零食折扣店、国潮服饰)依托年轻群体消费韧性,共同支撑板块景气度。8月消费板块在“政策发力+服务复苏+新需求崛起”下具备修复动能,但需精选结构,重点把握服务消费的政策红利与新消费趋势的渗透率提升,避开地产依赖型可选消费。
军工主题基金:42家披露中报的军工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超45%,创近五年新高,Q2部分中上游企业业绩改善明显,且正向中下游传导;航空航天、无人机、卫星等细分领域盈利预期持续上修,中报业绩弹性较高。政策与事件催化密集:①“十四五”收官年订单延迟释放,“十五五”装备计划编制启动,Q4新订单周期开启;②建军节后5个交易日军工指数上涨概率达66.7%(近15年数据);③商业卫星组网加速(如94颗卫星发射计划)、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突破等事件提振空天产业链。2024年军贸出口额同比增长35%,中东、东南亚需求爆发,实战检验提升国产装备国际认可度;公募配置比例仅3.2%低于历史均值,增量资金入场空间显著。8月军工板块在“业绩修复+政策催化+军贸重估”三重驱动下,预计呈现“先抑后扬”的结构性机会,短期调整不改中期修复趋势。建议军工板块逢低适当配置。
医药主题基金:8月医药板块的核心逻辑在于“政策松绑+创新突破+支付扩容”三重共振。政策端,国家医保局新推的“创新药首发价格机制”允许新药上市初期获得合理回报,打破“以价换量”困局,同时商保目录扩容(覆盖细胞治疗等高值疗法)构建支付“第二曲线”,大幅改善创新药变现预期;技术端,国产创新药国际化加速(上半年BD交易额超484亿美元),双抗、ADC等前沿技术临床突破频现,叠加CXO订单回暖(药明康德净利增100%),产业景气度显著提升。市场情绪上,板块估值仍处历史低位,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创新药产业链,政策催化与技术兑现驱动估值修复向业绩修复切换。医药板块的机会或聚焦以下三大方向上:1、创新药及产业链:受益定价机制改革与BD出海加速,重点关注临床价值明确、国际化进展快的平台型药企,以及CXO领域订单确定性高的龙头换;2、器械与消费医疗:医疗设备渠道库存出清带动业绩拐点,叠加AI医疗、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商业化提速;消费端则受益人口老龄化与健康消费升级(如医美、家用器械);3、中药价值重估:集采规则优化推动价格体系修复(部分耗材价格回升10-15%),品牌中药OTC受益提价与库存周期改善,叠加创新中药医保准入优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8月医药板块在政策与技术双驱动下进入“修复-成长”共振期,建议采取“核心创新药+器械拐点+中药修复”的哑铃策略,短期关注事件催化,中期布局业绩兑现;
债券基金:国债市场短期承压但中期仍有支撑,呈现“震荡偏强”格局。短期国债面临一定调整压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地方债8-10月净融资超2.2万亿元,叠加特别国债续发,利率债单月供给峰值或达1.5万亿元;2)A股突破3600点吸引资金分流,债基遭遇赎回压力;3)政策预期扰动,若地产政策加码或CPI回升,可能削弱宽松预期。国债市场中期有较强支撑:1)经济弱复苏:制造业PMI连续5月低于荣枯线(49.5),地产投资同比降11.2%,基本面支撑债市;2)货币宽松延续:央行降准降息周期未结束(预计Q4再降10BP),DR007中枢维持1.4%低位;3)资产荒深化:信用债利差压缩至历史低位,高等级利率债仍为配置刚需。债市短期需消化供给与情绪压力,但经济内生动能不足和货币宽松护航下,调整后仍是配置窗口,重点关注Q4降息落地及化债政策实效。建议债基逢低配置。
美股基金:美股近期表现强劲,主要指数如标普500、纳斯达克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均刷新历史新高。2025年8月15日数据显示,标普500总市值达60.44万亿元,纳斯达克指数总市值达40.28万亿元,道琼斯工业指数总市值达21.42万亿元。然而,高盛警告当前市场存在较大回撤风险,主要由于美股估值已至高位,且经济周期呈现走弱迹象。此外,美国7月PPI数据超预期,显示通胀压力仍存,削弱了美联储9月降息的预期。尽管AI技术推动科技龙头盈利增长,但市场对2026年利润率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若经济增长失速或美联储政策转向收紧,当前平静可能迅速演变为市场风暴。投资者需警惕市场结构失衡带来的连锁反应,建议美股逢高可适当减持。
港股基金:2025年至今南向资金净流入超9389亿港元,远超2024年全年。资金主要流向高股息红利(银行、能源)、科技成长(互联网、半导体)及创新药三大方向,推动港股流动性改善和定价权内移。全球估值洼地恒生指数PE仅11.5倍(历史分位85%),恒生科技指数PE21.9倍(历史分位23%),显著低于全球主要股指。叠加股息率优势(能源/公用事业>6%),吸引险资等长期资金增配。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大于90%,香港金管局或同步降息,HIBOR利率下行降低融资成本,利好地产、科技等利率敏感板块。流动性驱动下恒指有望挑战29,000点,人民币资产重估+南向资金定价权提升,港股“低估值+新经济”双引擎支撑慢牛逻辑。
黄金基金: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的预期仍接近100%,但降息幅度存分歧,美元承压或为黄金提供支撑。2025年Q2全球央行净购金166.46吨,延续去美元化趋势,中国央行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至7,396万盎司。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指数7月为128.46,虽低于6月的221.04,但美俄谈判不确定性仍存。2025年Q2全球黄金投资需求同比增87%至477.20吨,而金矿产量同比持平(2024年为3,300吨),供需紧平衡或支撑长期价格。黄金未来表现可能呈现短期震荡但长期向好的格局,但受美国PPI数据超预期(7月环比0.9%)和美联储降息预期波动影响,短期或测试3,330-3,350美元支撑位。短期建议黄金基金可以适当高抛低吸。
原油基金:国际原油市场近期面临多重利空因素,中长期走势或承压。首先,OPEC+持续增产,9月计划增产54.7万桶/日,叠加美国页岩油产量上升,全球原油供应宽松。其次,需求端疲软,中国主营炼厂开工率虽维持高位,但终端消费受限,美国EIA库存增加303.6万桶,进一步施压油价。此外,地缘政治风险边际下降,美俄会谈未就关键问题达成一致,但关系改善预期削弱了地缘溢价。技术面来看,WTI关键支撑位62.60美元,布伦特原油测试60-65美元区间支撑,国内SC原油或下探450元/桶。若供应过剩压力持续,油价或进一步下移,直至供需自动调节改善预期。短期油价或震荡偏弱,原油建议采取低位定投策略。
美债基金:美国二季度GDP增速超预期但私人消费疲软,7月非农就业结构走弱,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降息预期升温。8月2日公布的美国7月非农就业数据意外疲软(新增仅7.3万人,前两月合计下修25.8万人),引发市场对经济放缓的担忧,交易员押注美联储将提前降息。利率期货显示9月降息概率从40%飙升至84%,年内至少降息两次。对利率敏感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单日暴跌25个基点至3.74%,创2023年12月以来最大跌幅;10年期收益率同步下行至4.22%,但跌幅小于短端,导致2年/30年期息差单日扩幅创4个月新高,形成典型的“牛陡”。疲软就业数据削弱美联储鹰派立场,理事沃勒等公开支持尽快降息,政治压力(特朗普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加剧政策转向预期。失业率升至4.2%,叠加前值下修,暗示劳动力市场实质性放缓,经济下行风险高于通胀压力。美债已进入“政策宽松预期”驱动的牛陡阶段,但长端收益率受供给与通胀制约下行空间有限。建议美债可以适当加仓。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