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收盘,沪指涨0.46%,收报3875.53点;深证成指涨1.05%,收报12828.95点;创业板指涨2.29%,收报2956.37点。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27500亿,较上一交易日缩量483亿。
今天市场继续上涨,但盘面已经发出了几个不好的信号:1、今天的上涨量能开始跟不上了,60分钟级别可能形成顶背离结构;2、黄金、医药等偏防御性的板块开始领涨,往往是行情可能要调整的前兆;3、易中天为首的英伟达产业链无视美股英伟达大跌继续非理性疯涨,短中期涨幅均巨大,已经明显过热了,由于它们在创业板的权重非常大了,要警惕它们突然风险释放带崩创业板;4、今天股指期货方面走势较弱,中证500、中证1000贴水大幅增长,说明杠杆资金对短期指数已经比较悲观了,愿意较大折价卖出做空。综上,笔者认为市场局部过热了,所谓物极必反,要提防局部非理性的极端暴涨后出现暴跌,但中期来看,市场大趋势良好,低位的板块个股依旧很多,回落震荡后依旧是机会。
成长基金:市场整体接近前高,但当前估值扩张相对于基本面修复的“超跑”程度不高,且个股和行业间存在相当的分化,仍有“低位资产”值得挖掘。国内财政政策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专项债投向新基建),叠加全球AI革命和半导体产业周期上行,为科技成长赛道提供长期动力。经历长期调整后,科技板块股债收益比(E/P与国债收益率之比)处于历史高位,修复空间显著。半导体、AI算力、新能源等成长行业景气度触底回升,头部企业盈利增速预期强劲。成长主题基金在政策、周期、估值三重支撑下具备显著配置价值,但需警惕阶段性拥挤交易风险,优先选择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强、行业分散度适中的产品,把握科技与高端制造的产业红利。
蓝筹基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该工程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推动多领域发展,长期为经济注入动能。7月LPR维持不变,后续仍存下行空间,有望进一步助力实体融资成本压降。近期,“反内卷”与需求端政策再度发力,政策效果或相较2024年“9.24”的一揽子政策而言更快显现。国企改革深化推动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等垄断领域开放,低估值蓝筹股(如银行、建筑建材)受益于系统性风险下降及过剩产能出清,估值修复空间显著。金融、能源等蓝筹板块股息率普遍超5%,在利率下行及市场波动中提供稳定现金流,成为“哑铃策略”的压舱石。消费与科技蓝筹依托品牌壁垒与技术领先地位,业绩具备长期支撑。蓝筹基金当前处于“政策托底+股息防护+盈利修复”三期叠加窗口,适合作为核心仓位长期持有,建议配置优先选择均衡布局国企改革、高分红及新质生产力龙头的基金,港股低估值科技蓝筹可增强组合弹性。
科技主题基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企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5%,核心产业专利密集度提高50%,推动AI、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突破。两会后政策重点支持“AI+行动”,如工业机器人、智能驾驶、AI医疗等,订单有望加速落地。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材料(沪硅产业)、先进封装(Chiplet)受益于政策补贴,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尽管面临中美科技摩擦,中国仍通过“一带一路”推动科技输出,如5G基站、高铁技术等。2025年科技成长板块处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需求升级”三重驱动期,建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量子计算四大主线的配置机会;
半导体基金: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规模庞大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基金三期的注资也为设备材料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对算力提出了极高要求,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增速预计将超过40%。这直接拉动了对AI芯片、存储芯片(特别是HBM)以及相关半导体设备的旺盛需求。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华为等企业在存储技术上的突破(如AI SSD),以及国产电子束光刻机等设备的进展6,都显示了国内产业链在关键技术上的追赶势头,替代空间广阔。短期半导体行业累积了较高涨幅,资金可能存在获利了结的压力,波动可能会加剧。长期来看,AI算力、国产替代仍是核心产业趋势。半导体主题基金建议逢回调布局,避免追高。
新能源基金:新能源板块迎来“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产业链排产明显增加。预计9月电池排产环比将提升10%左右,2025年全年锂电需求增速有望超过30%;其中,储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全球储能需求增速预计将达50%-70%。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产业链正从概念迈向量产阶段,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预计工信部的固态电池重点项目在9月可能迎来验收,这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内政策注重优化行业竞争格局,“反内卷”政策逐步落地,严控锂电落后产能,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的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对于光伏行业,政策也再次强调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行业估值存在修复契机。在海外市场,头部企业通过建设本土化产能等方式规避关税,积极抢占市场。当前新能源板块整体需求旺盛,技术迭代加速,政策环境趋于优化。投资上应把握“旺季+成长”的双重驱动,积极把握新能源板块低位布局机会。
消费主题基金:商务部将于9月出台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国家发改委也表示将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并加快“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来临:9月是传统的消费旺季,叠加国庆中秋8天长假,消费需求有望得到提振。历史上,消费板块在旺季往往有不错的表现。中证主要消费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9.88倍,处于近三年较低水平,较近三年平均市盈率低三成左右。板块具备“低估值、滞涨和业绩稳健”的特性。消费板块业绩成长性良好。机构预测中证主要消费指数2026年、2027年净利润有望保持双位数增长。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0%。建议消费主题基金积极布局;
军工主题基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叠加“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行业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军费上行周期,预计将推动军工行业迎来新的景气阶段。此外,9月3日阅兵将展示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武器装备,以及新质新域武器(如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这提升了市场对板块的关注度和对新装备列装的期待。“无人化、智能化”装备正在改变战争形态,其重要性凸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军贸出口成为中国军工企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我国有望替代部分传统市场份额。低空经济商业化作为军工企业民用化拓展的重要方向,有望打开万亿市场空间。军工板块的行情并非仅仅源于短期事件催化,更核心的是基本面触底回升。建议避免追高事件催化后的行情,着眼中长期,逢回调分批布局;
医药主题基金:2025年上半年,许多传统医药龙头企业的中报业绩表现亮眼,创新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已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行业似乎正从过去的“投入期”迈向“收获期”。CXO(医药外包)行业也伴随全球研发外包需求的增长,订单可见性增强。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呈现出边际改善的积极迹象。医保局在2025年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中,超百款创新药入围,覆盖肿瘤、罕见病及慢性病领域。这为创新药提供了医保之外的支付补充。同时,集采政策的影响已逐步被市场消化,一些细分赛道的集采影响甚至基本出清,企业盈利能力有望修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化,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持续提升,尤其是心脑血管、内分泌、骨科等慢性疾病领域,行业长期增长动力明确。医药行业具有“长坡厚雪”的特性,建议用长期投资的视角去看待,避免追涨杀跌。
债券基金:近期债市主要呈现“震荡+分化”的格局,这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1)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A股市场近期表现较为强势,吸引了部分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给债券价格带来压力;2)资金面整体均衡。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逆回购)维护流动性,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处于相对低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资金极度宽松,资金利率中枢较前期有所上移。经历调整后,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其从7月初1.65%附近的低位,一度上行至1.8%以上,目前徘徊在1.79%附近。收益率的上升意味着债券价格的下跌,但也使得债券的静态收益率和配置价值在提升。建议稳健型投资者此时可以积极加仓债基。
美股基金:美股市场近期呈现出“高位震荡、分化加剧”的特征。一方面,主要指数如标普500在AI热潮和鸽派货币政策预期推动下创出新高;另一方面,市场内部对经济基本面、政策走向以及部分热门板块估值水平的分歧在加大。美联储在9月降息的概率较高(市场预期概率超85%)。若降息落地,通常利于成长型板块和利率敏感型行业。例如,科技领域中的云服务、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虽然短期AI主题有所降温,但长期逻辑未变),以及非必需消费有望受益于融资成本下降和消费需求提升。在利率下行和经济增长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能够提供稳定且可持续现金流的公司吸引力上升。一些业务模式稳定、现金流充沛、股息率较高(例如超过4%)且具有长期稳定分红记录的公司,如部分公用事业、电信运营、能源中游企业,可以作为投资组合中获取稳定收益的“压舱石”。美股中长期趋势未必悲观,但在当前时点,考虑采取相对稳健的策略,避免过于激进的仓位和追高操作。
港股基金:港股市场此前受到港元流动性的掣肘,但当前最紧张的时刻可能正在过去。美联储降息预期显著升温,市场预期9月降息概率较高。若降息落地,将改善全球流动性环境,有利于资金流向港股市场,特别是对利率敏感的高成长、高弹性板块。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迭代正从概念验证步入大规模产业落地。DeepSeek-V3.1等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技术迈向产业落地的关键转折,港股科技龙头在AI全产业链(从大模型开发、商业应用到终端生态)布局广泛,有望深度受益于AI产业变革红利。AIPC、智能体、算力基础设施等方向增长潜力巨大。股估值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比较都处于相对低位。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的市盈率(TTM)分别为11.5倍和21.4倍,显著低于2021年高点,也低于全球主要指数如标普500的历史分位数水平。特别是恒生科技指数,其与A股创业板指的收益率差值已扩大至25%左右,历史上存在明确的交替轮动关系,提示港股科技板块可能存在显著的补涨机会。建议港股采取“哑铃型”配置策略:一端配置高成长性的科技成长股(如AI产业链),另一端配置稳健的高股息资产,以求在把握增长机会的同时管理风险。
黄金基金:市场对美联储在9月降息的预期概率超过了85%。美联储理事沃勒也表示可能支持9月降息。降息会降低持有黄金这种非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对金价有利。美国7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升至2.9%,显示通胀仍有一定黏性。此外,美国加征关税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可能使下半年美国通胀抬升。黄金作为传统的抗通胀资产,在这种环境下吸引力会上升。美元指数下跌,美元承压部分源于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受损”的担忧。地缘政治风险(如俄乌谈判进展迟缓、中东局势等)虽未全面升温,但仍为黄金提供潜在支撑。市场担忧美股高波动可能回归,黄金的避险属性得到关注。当前黄金市场主要受到美联储降息预期和通胀担忧的支撑,技术面上也在酝酿突破长达数月的震荡区间。投资上可关注中长期配置价值,考虑逢回调分批布局。
原油基金:国际原油市场目前最显著的特征是“供过于求”与“地缘政治风险”之间的拉锯。一方面,全球原油供应增长明确且强劲。"欧佩克+"(OPEC+)已决定自2025年9月起全面撤回每日220万桶的自愿减产额度,这意味着其产量将逐步增加。同时,美国、加拿大、巴西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也在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供应增速将高达250万桶/日,远超需求增速。另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却显疲态。IEA已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预期下调至68万桶/日,这将是2019年以来的最弱增幅。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在高关税和消费者信心低迷的背景下,需求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低。当前原油市场供应增长强劲而需求前景疲软,构成了油价的核心下行压力。原油基金建议谨慎布局。
美债基金: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9月开启降息周期(预期概率超85%)。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的鸽派表态(称“当前政策处于限制性区间,经济前景与风险平衡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以及市场对2025年全年降息幅度可能达到100个基点的定价,是推动美债收益率下行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美债长端收益率通常也会随之下降。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认为,市场可能低估了美国经济出现“温和衰退”的概率(他们赋予此种情景30%的发生概率)。如果经济放缓迹象更加明显,美联储可能被迫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幅度降息,这将进一步利好债券价格。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最新预测显示,2025-2035年关税调整可能使联邦赤字减少4万亿美元(高于6月预测的3万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国债供应压力的担忧,对长端利率构成轻微的下行支撑。当前美债市场主要受美联储降息预期主导,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投资上可关注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策略以及对利率敏感的中短期债券。
(择尔裕旗下青柏资管研究部总监兼潜龙2号投资经理 石财进)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