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收盘,沪指涨0.22%,收报3828.58点;深证成指涨0.67%,收报13157.97点;创业板指涨0.55%,收报3107.89点;科创50指数涨3.38%,收报1408.64点。沪深两市成交额21215亿,较上交易日缩量2023亿。
今天市场低开高走反弹,盘面上消费电子、半导体拉升带动科创板指数大涨,但整体来看,市场依旧较弱,成交量继续萎缩。目前来看,缩量上涨要谨慎,今天盘面透露几个不好的信号:1、技术上今天是缩量上涨的,但深证成指和创业板却形成了日线级别的顶部结构,今天收出了缩量上涨最高点收盘的带尾巴的小阳线,这种K线出现高位,往往是顶部的信号K线之一;2、时间上,今天创业板和科创板均出现了九转序列的高9,容易出现高点形成转折;3、股市期货上今天贴水大幅上升,说明杠杆资金愿意更大的折价来做空市场,对短线市场悲观。综上,笔者认为在指数放量站稳5天线前要维持谨慎,一旦30天线也被跌破,也要注意还在活跃的科技股的回落风险。
成长基金:市场整体接近前高,但当前估值扩张相对于基本面修复的“超跑”程度不高,且个股和行业间存在相当的分化,仍有“低位资产”值得挖掘。国内财政政策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专项债投向新基建),叠加全球AI革命和半导体产业周期上行,为科技成长赛道提供长期动力。经历长期调整后,科技板块股债收益比(E/P与国债收益率之比)处于历史高位,修复空间显著。半导体、AI算力、新能源等成长行业景气度触底回升,头部企业盈利增速预期强劲。成长主题基金在政策、周期、估值三重支撑下具备显著配置价值,但需警惕阶段性拥挤交易风险,优先选择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强、行业分散度适中的产品,把握科技与高端制造的产业红利。
蓝筹基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该工程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推动多领域发展,长期为经济注入动能。7月LPR维持不变,后续仍存下行空间,有望进一步助力实体融资成本压降。近期,“反内卷”与需求端政策再度发力,政策效果或相较2024年“9.24”的一揽子政策而言更快显现。国企改革深化推动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等垄断领域开放,低估值蓝筹股(如银行、建筑建材)受益于系统性风险下降及过剩产能出清,估值修复空间显著。金融、能源等蓝筹板块股息率普遍超5%,在利率下行及市场波动中提供稳定现金流,成为“哑铃策略”的压舱石。消费与科技蓝筹依托品牌壁垒与技术领先地位,业绩具备长期支撑。蓝筹基金当前处于“政策托底+股息防护+盈利修复”三期叠加窗口,适合作为核心仓位长期持有,建议配置优先选择均衡布局国企改革、高分红及新质生产力龙头的基金,港股低估值科技蓝筹可增强组合弹性。
科技主题基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企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5%,核心产业专利密集度提高50%,推动AI、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突破。两会后政策重点支持“AI+行动”,如工业机器人、智能驾驶、AI医疗等,订单有望加速落地。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材料(沪硅产业)、先进封装(Chiplet)受益于政策补贴,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尽管面临中美科技摩擦,中国仍通过“一带一路”推动科技输出,如5G基站、高铁技术等。2025年科技成长板块处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需求升级”三重驱动期,建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量子计算四大主线的配置机会;
半导体基金: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规模庞大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基金三期的注资也为设备材料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对算力提出了极高要求,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增速预计将超过40%。这直接拉动了对AI芯片、存储芯片(特别是HBM)以及相关半导体设备的旺盛需求。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华为等企业在存储技术上的突破(如AI SSD),以及国产电子束光刻机等设备的进展6,都显示了国内产业链在关键技术上的追赶势头,替代空间广阔。短期半导体行业累积了较高涨幅,资金可能存在获利了结的压力,波动可能会加剧。长期来看,AI算力、国产替代仍是核心产业趋势。半导体主题基金建议逢回调布局,避免追高。
新能源基金:新能源板块迎来“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产业链排产明显增加。预计9月电池排产环比将提升10%左右,2025年全年锂电需求增速有望超过30%;其中,储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全球储能需求增速预计将达50%-70%。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产业链正从概念迈向量产阶段,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预计工信部的固态电池重点项目在9月可能迎来验收,这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内政策注重优化行业竞争格局,“反内卷”政策逐步落地,严控锂电落后产能,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的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对于光伏行业,政策也再次强调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行业估值存在修复契机。在海外市场,头部企业通过建设本土化产能等方式规避关税,积极抢占市场。当前新能源板块整体需求旺盛,技术迭代加速,政策环境趋于优化。投资上应把握“旺季+成长”的双重驱动,积极把握新能源板块低位布局机会。
消费主题基金:商务部将于9月出台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国家发改委也表示将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并加快“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来临:9月是传统的消费旺季,叠加国庆中秋8天长假,消费需求有望得到提振。历史上,消费板块在旺季往往有不错的表现。中证主要消费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9.88倍,处于近三年较低水平,较近三年平均市盈率低三成左右。板块具备“低估值、滞涨和业绩稳健”的特性。消费板块业绩成长性良好。机构预测中证主要消费指数2026年、2027年净利润有望保持双位数增长。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0%。建议消费主题基金积极布局;
军工主题基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叠加“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行业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军费上行周期,预计将推动军工行业迎来新的景气阶段。此外,9月3日阅兵将展示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武器装备,以及新质新域武器(如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这提升了市场对板块的关注度和对新装备列装的期待。“无人化、智能化”装备正在改变战争形态,其重要性凸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军贸出口成为中国军工企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我国有望替代部分传统市场份额。低空经济商业化作为军工企业民用化拓展的重要方向,有望打开万亿市场空间。军工板块的行情并非仅仅源于短期事件催化,更核心的是基本面触底回升。建议避免追高事件催化后的行情,着眼中长期,逢回调分批布局;
医药主题基金:2025年上半年,许多传统医药龙头企业的中报业绩表现亮眼,创新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已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行业似乎正从过去的“投入期”迈向“收获期”。CXO(医药外包)行业也伴随全球研发外包需求的增长,订单可见性增强。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呈现出边际改善的积极迹象。医保局在2025年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中,超百款创新药入围,覆盖肿瘤、罕见病及慢性病领域。这为创新药提供了医保之外的支付补充。同时,集采政策的影响已逐步被市场消化,一些细分赛道的集采影响甚至基本出清,企业盈利能力有望修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化,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持续提升,尤其是心脑血管、内分泌、骨科等慢性疾病领域,行业长期增长动力明确。医药行业具有“长坡厚雪”的特性,建议用长期投资的视角去看待,避免追涨杀跌。
债券基金: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呈现“生产稳定、内需疲软”的特征。2025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显示消费端仍偏弱。房地产行业持续承压,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7%,8月单月降幅扩大至10.6%。尽管如此,出口韧性较强,对美出口虽有回落,但非美地区出口增速保持一定韧性。制造业PMI数据显示,2025年9月制造业PMI为50.10,处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但需关注的是,制造业PMI中新订单指数仍偏弱,显示内需修复仍需时间。另外,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出现边际改善,但整体仍处于弱复苏阶段。美联储于9月17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其自年初以来的首次降息。这一举措增强了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也为中国央行后续降息提供了空间。尽管国内政策利率尚未调整,但市场普遍预期四季度央行可能通过降息或降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债市四季度预计维持震荡回升,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但若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或政策进一步宽松,收益率仍有下行可能。建议投资者关注中短久期信用债配置机会。
美股基金:美联储已于2025年9月17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00%-4.25%),符合市场普遍预期。此次降息被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为“风险管理型降息”,主要为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疲软迹象。最新的“点阵图”暗示,今年年底前可能还会再有两次降息。历史上,在经济未衰退且企业盈利保持韧性时,美联储在股市高位降息后,美股在未来一年有较高概率上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是支撑美股中长期表现的重要基石。人工智能(AI)的投资和应用周期被视为美股,特别是科技股的重要推动力。市场认为AI能显著提升生产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尽管部分巨头短期面临波动,但AI的长期叙事依然强劲。同时,市场也在演绎“无就业扩张”的逻辑,即劳动力市场降温促使美联储降息,而薪资增长放缓可能有助于企业利润率提升。美股市场中长期前景在“AI变革+美联储宽松”的预期下依然被不少机构看好,但短期而言,估值偏高、经济数据分化、市场广度不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波动加剧。建议美股基金可以适当逢高减仓。
港股基金:港股市场近期表现比较强劲。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美元资本倾向于流出美国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港股市场凭借其联系汇率制度、高度国际化的特征,成为承接外资的重要市场。港股2025年上半年业绩筑底企稳,实现正增长。预计下半年业绩增速将迎来拐点,科技、医药、原材料等板块维持高景气,能源、必选消费等板块有望业绩反转。港股市场位于全球估值洼地,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24.24倍)显著低于纳斯达克科技指数(36.66倍)。港股市场在流动性改善、产业趋势向好、盈利预期修复以及估值优势的共同驱动下,中长期表现值得期待,但也需要留意短期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建议港股采取“哑铃型”配置策略:一端配置高成长性的科技成长股(如AI产业链),另一端配置稳健的高股息资产,以求在把握增长机会的同时管理风险。
黄金基金:国际金价(纽约COMEX黄金主力合约)在2025年9月中旬一度触及3744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这是目前影响金价的核心因素。美联储在9月份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尽管这利好黄金,但鲍威尔主席会后“逐次会议评估”的偏鹰派表态,暗示降息路径可能是渐进的,使得金价在冲高后出现回落。目前市场预期年内还可能有两到三次降息。未来美联储的政策动向仍需密切关注,特别是通胀数据和就业数据的变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如中东、东欧问题)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如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担忧)提升了市场的避险需求。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在这种环境下受到青睐。全球多家央行(特别是金砖国家)基于外汇储备多元化和“去美元化”的考虑,持续增持黄金储备,这为金价提供了坚实的结构性支撑。短期金价连续上涨后,技术面存在超买迹象,叠加美元可能的阶段性反弹,金价短期内可能维持高位震荡。黄金中长期走势仍可持乐观态度,支撑逻辑包括全球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常态化、央行购金需求制度化以及美元信用体系弱化等。仓位重的投资者可以适当逢高兑现,后期可考虑在金价回调时分批买入。
原油基金:国际原油市场目前最显著的特征是“供过于求”与“地缘政治风险”之间的拉锯。一方面,全球原油供应增长明确且强劲。"欧佩克+"(OPEC+)已决定自2025年9月起全面撤回每日220万桶的自愿减产额度,这意味着其产量将逐步增加。同时,美国、加拿大、巴西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也在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供应增速将高达250万桶/日,远超需求增速。另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却显疲态。IEA已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预期下调至68万桶/日,这将是2019年以来的最弱增幅。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在高关税和消费者信心低迷的背景下,需求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低。当前原油市场供应增长强劲而需求前景疲软,构成了油价的核心下行压力。原油基金建议谨慎布局。
美债基金:美联储已在9月如期降息25个基点。点阵图暗示2025年还将有两次降息,但2026年后的长期降息节奏可能偏缓。这意味着货币宽松的大门已经打开,但步伐可能不会太快。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施加的政治压力在增加,其通过任命亲信理事等方式可能影响美联储的独立性,这为未来的货币政策路径增添了不确定性。美国财政部计划大幅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量。这增加了短期债券市场的供给压力。与此同时,全球官方机构对美债的需求呈现分化态势:中国已连续18个月减持美债,持仓量降至2009年以来新低;许多国家出于对美国财政赤字和美元信用的担忧,也在持续减持美债。市场目前定价了较高的美国经济“硬着陆”概率(约50%)。如果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可能会推动美联储加快降息步伐,从而利好美债价格。然而,通胀风险并未完全消散。关税政策带来的价格冲击若持续,可能形成“工资-通胀螺旋”,制约美联储的降息空间。未来美债市场预计将呈现 “短空长多” 的格局:短期内,由于美债供给增加、美联储降息节奏偏缓,收益率可能维持震荡甚至上行;但中长期来看,随着美国经济下行风险显现和降息周期深化,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短期以防御为主,关注中短期债券,灵活操作。中长期可积极寻找配置机会,逐步延长久期,并做好分散投资。
(择尔裕旗下青柏资管研究部总监兼潜龙2号投资经理 石财进)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