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市场回顾
国内股市:上周A股主要指数震荡上行,结构性行情突出。科创50指数领涨,周涨幅达6.47%,创业板指也上涨近2%,上证指数微涨0.21%,深成指上涨1.06%。行业方面,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电子板块涨幅居前,市场交投活跃度较前周有所回落。港股表现相对较弱,恒生指数下跌1.57%,恒生科技指下跌1.58%。
国内债市:上涨周初受资金面及权益市场走强等因素影响,债市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穿1.83%。随后在央行呵护流动性、权益市场回调及大行买债预期升温后,收益率回落。全周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动不大。
美国股市:上周美股市场主要指数延续涨势,标普500上涨1.22%,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21%,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05%。市场在美联储降息落地后继续创新高,科技、汽车、半导体等成长板块表现强劲。但部分行业如电信、保险等出现回调,市场整体呈现多空交织格局。
美债:上周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周内震荡上行。美联储官员就降息路径发表分歧观点,言论被市场解读为相对鹰派。此外,公布的8月PCE物价指数同比增速小幅上升,显示通胀压力仍在。全周来看,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行6BP。
黄金:上周因美联储内部政策前景分歧、美国经济数据强劲上修,金价在创下历史新高后呈现高位震荡格局。全周COMEX黄金上涨2.27%。
外汇:在美联储降息利好兑现后,上周人民币汇率掉头走贬。尤其是美联储官员鹰派言论,加速了人民币汇率贬值。全周来看,人民币汇率由7.1194小幅贬至7.1427.
原油:上周因地缘政治影响,俄罗斯燃料出口禁令引发供应中断担忧,推动油价上行。全周来看,WTI原油期货价格上涨4.47%。
二、政策及事件
重要事件1:余承东发声!开源鸿蒙6.0 Release版本正式发布。
9月27日,在开源鸿蒙技术大会2025上,开源鸿蒙6.0 Release版本正式发布,可支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此外,大会计划孵化开源鸿蒙跨平台框架PMC(项目管理委员会)及具身智能PMC,后者采用模型原生操作系统设计方法,可支持全尺寸类人型机器人产业发展。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表示,2024年,华为公司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鸿蒙5操作系统发布。截至今年9月20日,基于开源鸿蒙的鸿蒙5操作系统的终端数已突破1700万,有超过3万个鸿蒙应用和元服务上架。
开源鸿蒙6.0 Release版本正式发布,标志着开源鸿蒙技术能力实现重要升级。开源鸿蒙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主席陈海波指出,未来五年,终端操作系统将加速向智能化演进,从当前的任务辅助型智能,逐步升级为理解用户意图、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意图驱动型智慧’。他预测,到2030年,终端智能化水平有望达到L3(协作自治)至L4(专业指导)级别。
重要事件2:摩尔线程IPO三个月过会,量产五颗GPU急需战略资金。
9月26日,上交所官网披露,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首发上市获得通过。截至目前,摩尔线程已成功量产五颗芯片,完成四次GPU架构迭代,形成了覆盖AI智算、高性能计算、图形渲染、计算虚拟化、智能媒体和面向个人娱乐与生产力工具等应用领域的多元计算加速产品矩阵,同时实现了“云—边—端”全栈AI产品线的布局。据了解,摩尔线程IPO自6月30日获受理到过会,历时不到三个月。这一速度充分体现了上交所对硬科技企业的大力支持,更凸显政策层面对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
当前,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训练推动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GPU作为核心算力引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9年全球GPU市场规模将达到3.6万亿元,其中中国GPU市场规模将达1.36万亿元,占比将从2024年的30.8%提升至37.8%,呈现高速成长与国产替代的双重机遇。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东数西算”工程等战略持续深化,为国产GPU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研究显示,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37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1.34万亿元,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GPU则是其中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
重要事件3:美政府考虑根据设备中芯片数量征收关税
环球网援引路透社9月26日报道称,美国政府试图推动“制造业回流”之际,三名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根据每台外国电子设备中的芯片数量征收关税。然而,路透社在报道中直言,若这一举措得以实施,可能继续推高美国通胀。报道介绍,根据该计划,美国商务部将对产品芯片价值的估算部分按一定比例征收关税。该计划目前尚未公布,也可能会有所变化。美国商务部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不过,路透社在报道中提到,如果相关计划得以实施,将表明特朗普政府正试图将打击目标扩展到从牙刷到笔记本电脑等一系列消费品,然而此举可能会推高通胀。
三、仓位管理
1、激进者(成长基金20%、蓝筹基金30%、美股基金5%、债券基金25%、新基金20%);
2、稳健者(成长基金5%、蓝筹基金30%、美股基金0%、债券基金50%、新基金15%)。
轻仓或新投资者:国内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消费、工业数据稳步复苏),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科技、新能源等产业政策)。但海外风险(如美国政策矛盾、地缘冲突)仍需警惕,市场波动可能加剧:操作上建议分批建仓,避免一次性投入,采用定投或漏斗型加仓;聚焦低估值与高景气赛道:如半导体(自主可控)、AI算力、医药(人口老龄化驱动)等长期确定性较高的领域;风险偏好较低,可配置以金融债、利率债为主的固收基金,或灵活配置型基金(如部分FOF产品),平衡风险收益;避免单一行业集中,可布局消费复苏(如白酒、医疗)、科技(芯片、AI)、新能源等多元方向。
重仓投资者:政策催化(如数字中国峰会、国产替代加速)和技术突破(如AI大模型商用、机器人量产)推动相关板块持续活跃。建议增配科技成长主题基金或指数增强型基金(如科创50ETF、恒生科技ETF),重点关注算力、应用场景及国产化核心环节。A股一季报超预期比例较高,可关注业绩确定性强的细分领域(如电子、机械设备、通信),但需警惕高拥挤度行业(如家电、环保)的短期回调风险。银行、煤炭等高股息品种在市场震荡期具备避险价值;消费领域关注政策刺激(如“以旧换新”)和服务消费(旅游、餐饮)的修复弹性,建议配置红利低波指数基金或消费主题基金。建议权益仓位中60%配置科技成长(AI+机器人+半导体),30%配置防御性资产(红利+消费),保留10%现金应对波动。
四、各类基金投资策略
成长基金:市场整体接近前高,但当前估值扩张相对于基本面修复的“超跑”程度不高,且个股和行业间存在相当的分化,仍有“低位资产”值得挖掘。国内财政政策持续支持科技创新(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专项债投向新基建),叠加全球AI革命和半导体产业周期上行,为科技成长赛道提供长期动力。经历长期调整后,科技板块股债收益比(E/P与国债收益率之比)处于历史高位,修复空间显著。半导体、AI算力、新能源等成长行业景气度触底回升,头部企业盈利增速预期强劲。成长主题基金在政策、周期、估值三重支撑下具备显著配置价值,但需警惕阶段性拥挤交易风险,优先选择基金经理选股能力强、行业分散度适中的产品,把握科技与高端制造的产业红利。
蓝筹基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该工程将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推动多领域发展,长期为经济注入动能。7月LPR维持不变,后续仍存下行空间,有望进一步助力实体融资成本压降。近期,“反内卷”与需求端政策再度发力,政策效果或相较2024年“9.24”的一揽子政策而言更快显现。国企改革深化推动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等垄断领域开放,低估值蓝筹股(如银行、建筑建材)受益于系统性风险下降及过剩产能出清,估值修复空间显著。金融、能源等蓝筹板块股息率普遍超5%,在利率下行及市场波动中提供稳定现金流,成为“哑铃策略”的压舱石。消费与科技蓝筹依托品牌壁垒与技术领先地位,业绩具备长期支撑。蓝筹基金当前处于“政策托底+股息防护+盈利修复”三期叠加窗口,适合作为核心仓位长期持有,建议配置优先选择均衡布局国企改革、高分红及新质生产力龙头的基金,港股低估值科技蓝筹可增强组合弹性。
科技主题基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企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3.5%,核心产业专利密集度提高50%,推动AI、半导体、机器人等领域突破。两会后政策重点支持“AI+行动”,如工业机器人、智能驾驶、AI医疗等,订单有望加速落地。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材料(沪硅产业)、先进封装(Chiplet)受益于政策补贴,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尽管面临中美科技摩擦,中国仍通过“一带一路”推动科技输出,如5G基站、高铁技术等。2025年科技成长板块处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需求升级”三重驱动期,建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量子计算四大主线的配置机会;
半导体基金: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规模庞大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基金三期的注资也为设备材料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对算力提出了极高要求,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增速预计将超过40%。这直接拉动了对AI芯片、存储芯片(特别是HBM)以及相关半导体设备的旺盛需求。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华为等企业在存储技术上的突破(如AI SSD),以及国产电子束光刻机等设备的进展6,都显示了国内产业链在关键技术上的追赶势头,替代空间广阔。短期半导体行业累积了较高涨幅,资金可能存在获利了结的压力,波动可能会加剧。长期来看,AI算力、国产替代仍是核心产业趋势。半导体主题基金建议逢回调布局,避免追高。
新能源基金:新能源板块迎来“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产业链排产明显增加。预计9月电池排产环比将提升10%左右,2025年全年锂电需求增速有望超过30%;其中,储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全球储能需求增速预计将达50%-70%。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产业链正从概念迈向量产阶段,多家车企计划于2027年左右开始搭载全固态电池。预计工信部的固态电池重点项目在9月可能迎来验收,这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国内政策注重优化行业竞争格局,“反内卷”政策逐步落地,严控锂电落后产能,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的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对于光伏行业,政策也再次强调遏制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行业估值存在修复契机。在海外市场,头部企业通过建设本土化产能等方式规避关税,积极抢占市场。当前新能源板块整体需求旺盛,技术迭代加速,政策环境趋于优化。投资上应把握“旺季+成长”的双重驱动,积极把握新能源板块低位布局机会。
消费主题基金:商务部将于9月出台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统筹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国家发改委也表示将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并加快“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来临:9月是传统的消费旺季,叠加国庆中秋8天长假,消费需求有望得到提振。历史上,消费板块在旺季往往有不错的表现。中证主要消费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9.88倍,处于近三年较低水平,较近三年平均市盈率低三成左右。板块具备“低估值、滞涨和业绩稳健”的特性。消费板块业绩成长性良好。机构预测中证主要消费指数2026年、2027年净利润有望保持双位数增长。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0%。建议消费主题基金积极布局;
军工主题基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叠加“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行业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以及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军费上行周期,预计将推动军工行业迎来新的景气阶段。此外,9月3日阅兵将展示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武器装备,以及新质新域武器(如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这提升了市场对板块的关注度和对新装备列装的期待。“无人化、智能化”装备正在改变战争形态,其重要性凸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军贸出口成为中国军工企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我国有望替代部分传统市场份额。低空经济商业化作为军工企业民用化拓展的重要方向,有望打开万亿市场空间。军工板块的行情并非仅仅源于短期事件催化,更核心的是基本面触底回升。建议避免追高事件催化后的行情,着眼中长期,逢回调分批布局;
医药主题基金:2025年上半年,许多传统医药龙头企业的中报业绩表现亮眼,创新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已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行业似乎正从过去的“投入期”迈向“收获期”。CXO(医药外包)行业也伴随全球研发外包需求的增长,订单可见性增强。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呈现出边际改善的积极迹象。医保局在2025年商保创新药目录初审中,超百款创新药入围,覆盖肿瘤、罕见病及慢性病领域。这为创新药提供了医保之外的支付补充。同时,集采政策的影响已逐步被市场消化,一些细分赛道的集采影响甚至基本出清,企业盈利能力有望修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化,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持续提升,尤其是心脑血管、内分泌、骨科等慢性疾病领域,行业长期增长动力明确。医药行业具有“长坡厚雪”的特性,建议用长期投资的视角去看待,避免追涨杀跌。
债券基金: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呈现“生产稳定、内需疲软”的特征。2025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显示消费端仍偏弱。房地产行业持续承压,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7%,8月单月降幅扩大至10.6%。尽管如此,出口韧性较强,对美出口虽有回落,但非美地区出口增速保持一定韧性。制造业PMI数据显示,2025年9月制造业PMI为50.10,处于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但需关注的是,制造业PMI中新订单指数仍偏弱,显示内需修复仍需时间。另外,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出现边际改善,但整体仍处于弱复苏阶段。美联储于9月17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其自年初以来的首次降息。这一举措增强了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也为中国央行后续降息提供了空间。尽管国内政策利率尚未调整,但市场普遍预期四季度央行可能通过降息或降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国内债市四季度预计维持震荡回升,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但若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或政策进一步宽松,收益率仍有下行可能。建议投资者关注中短久期信用债配置机会。
美股基金:美联储已于2025年9月17日宣布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降至4.00%-4.25%),符合市场普遍预期。此次降息被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为“风险管理型降息”,主要为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疲软迹象。最新的“点阵图”暗示,今年年底前可能还会再有两次降息。历史上,在经济未衰退且企业盈利保持韧性时,美联储在股市高位降息后,美股在未来一年有较高概率上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是支撑美股中长期表现的重要基石。人工智能(AI)的投资和应用周期被视为美股,特别是科技股的重要推动力。市场认为AI能显著提升生产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尽管部分巨头短期面临波动,但AI的长期叙事依然强劲。同时,市场也在演绎“无就业扩张”的逻辑,即劳动力市场降温促使美联储降息,而薪资增长放缓可能有助于企业利润率提升。美股市场中长期前景在“AI变革+美联储宽松”的预期下依然被不少机构看好,但短期而言,估值偏高、经济数据分化、市场广度不足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波动加剧。建议美股基金可以适当逢高减仓。
港股基金:当前市场多空因素交织,但积极因素在中长期占据主导。近期市场波动主要来自外部。美联储降息路径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新的关税政策,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了一定的压制。从数据看,上周恒生指数下跌1.57%,市场沽空比例也有所上升,反映了投资者的谨慎心态。多家机构对港股中长期走势持乐观态度。背后的支撑逻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产业趋势,AI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港股市场中占比很高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二是盈利改善,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下半年港股盈利有望回升,多数行业将出现边际改善,为市场上涨提供基本面支撑;三是政策与流动性,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启有助于缓解全球流动性压力,而港股估值相对全球主要市场仍具优势,有望吸引外资回流和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港股市场正处于短期波动与中长期机遇并存的阶段,建议采取"哑铃型"策略,在关注科技成长主线的同时,配置高股息资产以求平衡。
黄金基金:美联储已在2025年9月开启降息周期,市场普遍预期年内将继续降息。利率下降会降低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同时可能导致美元走弱,从而提振金价。从历史经验看,黄金在降息周期中往往表现强劲。仓位重的投资者可以适当逢高兑现,后期可考虑在金价回调时分批买入。全球央行,尤其是新兴市场央行的购金潮,为金价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去美元化趋势使得多家央行致力于提升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这一结构性需求预计将持续。如果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质疑,可能加速资金向黄金的轮动。国际局势持续紧张,推升了市场的避险需求。同时,市场对发达国家财政状况的担忧,也强化了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地位。总的来说,黄金的长期走势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全球央行购金等坚实因素的支撑,前景依然乐观。但短期而言,市场需要消化近期的涨幅并应对经济数据带来的波动。因此,建议中长期保持乐观,但短期对波动做好准备。采用逢回调分步布局的策略,并考虑将黄金作为整体资产配置中用于多元化和对冲风险的一部分。
原油基金:国际原油市场目前最显著的特征是“供过于求”与“地缘政治风险”之间的拉锯。一方面,全球原油供应增长明确且强劲。"欧佩克+"(OPEC+)已决定自2025年9月起全面撤回每日220万桶的自愿减产额度,这意味着其产量将逐步增加。同时,美国、加拿大、巴西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也在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供应增速将高达250万桶/日,远超需求增速。另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却显疲态。IEA已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预期下调至68万桶/日,这将是2019年以来的最弱增幅。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在高关税和消费者信心低迷的背景下,需求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低。当前原油市场供应增长强劲而需求前景疲软,构成了油价的核心下行压力。原油基金建议谨慎布局。
美债基金:美联储已在9月开启降息周期,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出现实质性放缓。中信建投指出,与去年相比,当前"特朗普冲击"(贸易摩擦与期限溢价重估)的影响减弱,美债整体环境好于之前,不看好收益率中枢大幅回升。通胀的黏性是主要制约。美联储预计2025年全年通胀在3%左右,明显高于2%的政策目标。同时,市场对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持续存在,这可能会推高长期债券的供应压力和风险溢价,限制长端收益率的下行空间。因此,美债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短期震荡、中长期仍有下行空间的复杂阶段,美债回调可以适度布局。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