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后,市场关注的焦点将从假期的外围市场和消费数据,迅速回归到国内的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或有几个核心的看点:
1、政策预期的落地与验证:重要会议(如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是否会释放超预期的改革信号?前期已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效果如何?
2、经济数据的成色:9月及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这是检验经济内生复苏动力的关键;
3、三季报的业绩指引:10月将进入三季报密集披露期,业绩将成为股价试金石,尤其是今年涨幅较大的科技板块,需要业绩来验证高估值。
4资金面的动向:场内资金会否从极端集中的科技板块向其他领域扩散?北向资金流向是否会因中美利差和汇率因素而持续波动?
具体上,从资金、机会以及风险角度来看:
首先,看资金,尤其是资金面大概率保持平稳下,居民资金是否继续流入是看点。9月货币市场呈现边际收敛但整体可控的特点,而进入10 月,央行货币政策偏呵护,资金面大概率保持平稳。外部流动性方面,美联储2024年9 月开启的降息是 “预防式降息”,且这轮降息才刚开始,未来市场会反复交易降息预期,不过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4.8%的高位,仍会影响北向资金短期进出。此外,居民存款是市场的“压舱石”和未来行情的“弹药库”,但其大规模入市并非一蹴而就。它更可能以“细水长流”的方式,随着市场信心的逐步巩固和赚钱效应的扩散而流入。短期来看,市场更依赖于机构调仓、两融资金和北向资金;
其次,看机会,尤其是科技之后,是否迎来均衡?一方面,从科技角度看,“AI+”(人工智能、算力、光模块、应用)与“国产替代”(半导体、信创)是贯穿全年的核心主线,既具大想象空间,又契合长期国家战略,但经过前期大幅上涨,不少科技股估值高企、交易拥挤,亟待三季报业绩验证估值合理性,若业绩不及预期或面临阶段性调整。在此背景下,关注市场机会是否向均衡方向转向。其中,顺周期板块、大消费及部分资源品当前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有修复空间;而高端制造和“专精特新”,作为科技与制造的结合体,受政策大力扶持且部分领域景气度独立于宏观经济,业绩确定性高的公司值得关注。此外,“中特估”,高股息、低估值的央企国企是稳健配置优选,市场不确定性高时防御属性与分红吸引力凸显。最后,对于部分超跌医药生物,行业受集采冲击最猛烈阶段或已过,政策进入温和改善期,创新药、医疗器械长期需求稳定,具备强研发与出海能力的创新药企及不受集采影响的消费医疗、中药可期;
第三,看风险,结构性估值和内外部风险是否生变。结构性估值是当前最显著的风险,TMT(科技、媒体、通信)等板块的市盈率、市销率已处于历史较高分位,存在回调压力。而进入到十月,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需关注。如果后续公布的宏观数据和公司三季报显示复苏力度弱于预期,可能引发市场整体情绪的回落。此外,就是外部环境风险, 美联储加息尾声但“更高更长”的预期,使得美债利率和美元维持强势,对全球成长股估值形成压制,并可能引发北向资金流出,而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悬在市场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整体看,长假过后,A股市场将从8月的“单边科技牛”进入一个更为复杂、震荡和均衡的阶段。“科技独领风骚”的局面可能会被打破,但科技作为主线之一的地位不会改变。 市场的机会将从极端集中走向扩散,“科技成长”与“经济复苏” 两条线可能会交替表现。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均衡配置,攻守兼备”。对激进型投资者,科技主线仓位可以保留,但一定要做“去弱留强”的筛选。优先留三季报业绩超预期、成长逻辑能落地兑现的标的,纯概念炒作、业绩缺乏支撑的品种要果断出清。另外,建议分仓布局“科技+制造”和“经济复苏链”,提前做好风格轮动的仓位储备,避免行情切换时被动。对大多数稳健型投资者,核心是围可考虑配置高股息央企、消费白马股以及景气度反转的医药板块等,这部分仓位要拿稳。同时可以用部分弹性仓位去捕捉机会,分散配置到科技(AI、半导体)、高端制造(新能源、军工)等成长赛道,后续再根据市场风向和季报业绩兑现情况,做动态调仓调整,平衡收益与风险。
最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投资者,从十月开始需注意:1、十月是三季报密集期,核心要盯持仓和关注标的的业绩兑现度,搞清楚公司盈利是否能匹配估值;2、重要会议的政策定调要重点跟踪,尤其是科技创新、民营经济、房地产这几个关键领域的表述,会直接影响赛道方向;3、热门科技股别盲目追高,哪怕是看好的方向,也得等回调后分批建仓,控制好入场成本;4、仓位管理要留足安全垫,手里得有现金储备,万一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才能有弹药补仓或捕捉新的低吸机会。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择尔裕【智慧+】APP仅为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若您发现文章内容有版权问题,请把相关链接提交至邮箱:mssj@ytfjr.com,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