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上方。这是自2015年8月18日之后,沪指首次收盘站上4000点。想想年中有分析师喊出“A股年内4000点不是梦”时还面临诸多质疑,如今梦想已然照进现实。
十年了,当“A股4000点”的消息映入眼帘,百感交集,同一个点位,时过境迁,市场的内核早已悄然蜕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轮A股突破的4000点的背后,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与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
“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资本市场寻找它的映射;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美联储开启的降息周期形成共振;长线耐心资本对ETF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搬家”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而4000点背后的众生相——初见与再见,新老基民们的心态与应对之道更是截然不同,简单聊一聊~
写给新基民
初见4000点的思与行
这是不少投资者人生中第一次见证的股市“高峰”,兴奋与忐忑交织。
“95后”投资者小李,今年刚开户入市,昨天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见证大盘突破重要关口。“我所有的同学群、游戏群都在讨论股票,感觉不买就亏了!”小张在早盘就将所有闲置资金投入了一只热门ETF,“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市场政策这么给力,4000点是新起点。”
小编完全理解这份心情,但也请允许我们像一位老朋友般提醒:投资中,比“能赚多少”更重要的,是“能承受多少”,心中有许多愿望,保有乐观但也依旧要对市场有清晰的认知,比如以下:
第一,市场的上行趋势绝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进二退一”的螺旋式上升。
以2015年为例,从4000点迈向5178点的牛市行情中,短短46个交易日内就出现过2次超10%的回撤。(数据来源:Wind,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表现。)
图:2015年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后走势

数据来源:Wind,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表现。
第二,事实上,4000点的行情依然不意味着“全面牛”。
比如这两天,我们会发现在主流指数大多都在上涨的背景下,一度还有2000多只个股下跌。所以说,就算破了4000点,也不是“闭眼入”就能享受到牛市,这个剧本依然没变,所以选择优质的资产很重要。(数据来源:Wind)
第三,对大多数人来说,炒股或许真的不如买指数基金。
如今的行情无疑是一轮教科书级别的结构性行情:自2025年7月以来,虽有超4000只个股收盘价(复权)创出2024年以来新高,但能突破2020-2021高点的仅约2000只,突破2015高点的更不足1000只。(数据来源:Wind)

注:剔除上市不满半年的股票;估值参考区间为2015/1/1-2025/8/22;数据来源:Wind
这并不是偶然,它背后折射的是市场成熟度的提升,是信息效率的增强,也是机构之间博弈的激烈。当聪明钱越来越多,想要持续做出超额收益,变得更为艰难。而指数基金,凭借其低费率、高透明、分散化的特征,正逐渐成为普通人参与市场、分享经济增长的更优选择。
写给老基民
再见4000点的思与行
而对于另外一些投资者,4000点的A股似乎是“熟悉的陌生人”,勾起无数回忆,更带来新的审视。
“等了快十年,终于看到4000点了!”拥有20年股龄的老王,在收盘后长舒一口气。他的持仓中,几只2015年牛市顶峰时期买入的股票,终于回到了成本线附近。老王说,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追高,而是卖出了一部分仓位。“经历过太多次的牛熊市转换,我现在的操作原则是:部分止盈,降低仓位,冷静观察。”
是的,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我们明白:无论何时,保持投资的纪律性、保护自己很重要。遥想2015年A股4000点,是杠杆资金催化的“水牛行情”,高杠杆带来的脆弱性,最终在去杠杆的冲击下引发崩塌,5178点的顶点后,商誉减值的隐患让行情急转直下。
时过境迁,早已不是当年的市场。如今的资本市场被赋予了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与居民财富蓄水池的双重历史使命。
这种定位下,政策支持走向长期制度性的护航,从推动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回购力度到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从优化科技企业上市标准,再到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每一项改革都在从投资者回报、企业融资效率、市场生态建设等维度,持续夯实市场的 “基本盘”。
市场的投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机构化程度不断加深,基于产业趋势和景气度的投研体系,正逐渐取代听风就是雨的炒作,成为市场的主流话语。
据中金公司统计,截至2024年底,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算,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46.0%,较2014年底增长约15个百分点。(来源:上海证券报)这使得行情的结构性趋势更加明显,齐涨共跌的“流动性狂欢”渐行渐远,行稳致远的“慢牛”有了土壤。
而本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领涨的旗帜,也交到了AI、半导体、生物制造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手中。去年924至今,深耕其中的新老基民或许收获颇丰,但到了现在它又面临着估值不低、波动很大、研究门槛高等绕不开的问题,如何应对呢?
写给新老基民
人生第N次4000点的思与行
无论是初见还是再见,此刻无需因 “4000点的陌生感” 而无所适从,首先需要相信站上新周期与新起点的A股市场,至于当前的投资如何御风而行,就是实操的行动了。
关键词一是核心产业,关键词二是一定的防御保护。既要精准把握代表未来方向的核心产业浪潮,又要为投资组合配备必要的“安全阀”,以应对不可避免的市场波动。
先说第一个关键词:核心产业。继续拥抱那些真正代表中国产业升级方向的优质资产。
在“十五五”规划中,科技创新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核心定位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建议稿通篇读下来最受震撼、记忆最深的就是采取超常规的手段措施去支持科技创新。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能够决定胜负的“硬科技”领域,比如芯片、人工智能。未来五年,人工智能是新一轮技术浪潮的核心,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的政策出台,包括但不限于芯片半导体、大模型、机器人、终端应用和设备。
从产业周期上看,科技成长产业投资的节奏往往遵循“巨头(爆款出现)→基础设施(巨头开启巨额资本开支)→产业链成型(0-1)→需求爆发(1-100)”的规律,实现从主题投资向赛道投资的变迁。一旦产业链落地,能够实现“0-1”到“1-100”的跨越,就往往出现奇点式的投资机会。
就AI而言,爆款产品出现,巨头开启资本开支,产业发展正处于奇点时刻,一旦AI产品经过2-3轮迭代后走向成熟,需求或将迎来大的爆发,那么这或许就像是13年的移动互联网那个、19年的新能源车、20年的光伏,是可以捕捉“大鱼”的地方。
然而,在波动的市场中,如何有效规避单一主线带来的风险?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关键词:防御保护。并非指利用股指期货做空等复杂高风险的金融工具,而是一种更为普适和稳健的理念——利用不同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来平滑整个投资组合的波动。
比如配置与主线低相关的“互补型”资产。
当我们将科技等高成长板块作为投资主线时,可以引入与之关联度不高的资产来形成互补。一个典型的选择是资源品,例如黄金、有色金属等。它们与科技板块的驱动逻辑截然不同,甚至常常呈现负相关性。在全球出现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时,科技资产可能承压,而黄金却往往因其避险属性而上涨,从而有效对冲了组合的下跌风险。
再比如布局处于底部的“反转型”资产。
市场是周期性的,那些经历了长期深度下跌的板块,一旦迎来基本面的边际改善或政策拐点,便具备强大的修复动能。例如,过去几年调整较为充分的军工、医药、光伏和新能源等板块。它们的反弹逻辑更多依赖于自身的产业周期或政策催化,与科技板块的景气度关联度较低。我们观察到,在近期的市场中,就多次出现了科技板块调整时,光伏、锂电等底部板块逆势上涨的情形。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动,正是利用不相关性降低波动的完美体现。
再往前走,这一策略的外延可以不断拓展。随着经济复苏,内需消费等板块可以纳入视野;高股息资产的配置价值也会凸显。从宏观保护的角度,我们还可以跨资产类别配置债券(包括国内债、美元债),也可以跨市场配置不同地区的科技资产(如A股、港股、美股的科技公司)。这种适度的分散,并非对主线的背叛,而是对长期复利最好的保护。
通过构建由低相关性资产组成的组合,我们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市场的大部分时候,都有资产能够贡献收益。无论是新老基民,或许唯有如此,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里,在4000点以上的A股,真正将时代的贝塔与行业的阿尔法,转化为自己账户里可持续的复利增长。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择尔裕【智慧+】APP仅为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若您发现文章内容有版权问题,请把相关链接提交至邮箱:mssj@ytfjr.com,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