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市场延续着近日的弱势震荡,近日表现抢眼的部分医药股、证券、电力、合成生物均迎来了较大的调整,而调整时间较久的半导体封装、贵金属、低空经济则逆市拉升。另外,地产以及地产后周期这条链又重新活跃起来。
地产链的大涨,主要是10点40分左右有外媒报道我国会买待售的房子,以缓解供过于求。当然这不是什么大新闻,因为之前国内有些省份已经这么做了。但报道说力度会加大。这对于本身处于低位的地产来说肯定会有刺激作用,特别是在没有题材可以炒作的背景下。
低空经济本身就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所以调整之后今日回暖,也算是正常,但能不能持续,还要看有没有一些妖股重回涨停板。
面对市场的走弱,主要一大原因——美再加关税,券商们解读为利好。但我们要看到,特别是新能源板块,该板块开盘大幅走高,但没几分钟后就快速的回落,到了十点二十左右,该指数已经翻绿。所以千万不要被骗进去,利空就是利空,只是说力度没有预期的大。
5月14日,美方发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以及钢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装备等产品的加征关税。
1)钢铁和铝:关税税率将在24年从0-7.5%提高至25%。
2)半导体:关税税率将在25年从25%提高至50%。
3)电动汽车:关税税率将在24年从25%提高至100%。
4)电池、零部件和关键矿物: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电池零部件关税税率将在24年从7.5%提高到25%,非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电池零部件关税税率将在26年从7.5%提高到25%;太阳能电池关税税率将在24年从25%提高至50%。某些其他关键矿物关税税率将在24年从0%提高到25%,天然石墨和永磁体关税税率将在26年从0%提高到25%,
5)港口起重机:关税税率将在24年从0%提高至25%。
6)医疗产品:注射器和针头关税税率将在24年从0%提高到50%,某些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和口罩)将在24年从0-7.5%提高至25%,橡胶医用手套关税税率将在26年从7.5%提高至25%。
面对以上的各种政策,国内券商全部解读为利好。但我们要看到,特别是新能源板块,该板块开盘大幅走高,但没几分钟后就快速的回落,到了十点二十左右,该指数已经翻绿。那么是分析师们错了?还是市场错了呢?
解读为利好主要是基于他们预期较差,但目前看是好于他们的预期。但市场没有预期,也看不到未来该板块有实质性的利好,所以都趁着冲高减仓。而你一旦听了券商的分析,很可能成了接盘侠,至少短期是。
另外,近日还有一个较大的新闻,就是5月13日,财政部网站披露《关于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明确了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其中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5月17日(周五)开始首发,期限为30年,付息方式为按半年付息。
从整个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来看,国债发行期限分别为20年、30年和50年,发行次数分别为7次、12次和3次,目前尚未公开具体每次发行金额,付息方式均为按半年付息,发行时间分布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我们假定各期限特别国债单次发行规模接近,5、6月份超长期特别国债合计发行规模或达2700亿。
超长期国债预计全年发行1.16万亿,(1)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参照前文,6000亿30年期、3000亿50年期和1000亿20年期预计将在5-11月均匀发行。(2)超长期普通国债(全年约1630亿):全年安排5只30年期国债和1只50年期国债发行,其中1-4月已发行4只合计1120亿的30年期国债和1只230亿的50年期国债,后续仅12月发行一只30年期,假设维持前期单只280亿的水平,则全年发行规模约为1630亿。
回顾历史,近年来若政府债券发行高峰集中在2-3个月,对债市的影响往往体现在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带来基础货币的大幅回笼,资金面的收紧带动债券收益率上行,参考2020年5-8月(抗疫特别国债集中发行),2022年5-6月(新增专项债集中发行),2023年8-11月(专项债、特殊再融资债、特别国债集中发行),三次政府债供给高峰下政府债净融资月均规模均在万亿之上,期间10Y国债分别上行50bp、10bp、15bp左右。
对债市而言,市场多头力量回归,超长期国债发行安排落地。债市情绪重新回升,市场对于宽货币政策释放预期升温,此前普遍预期“降准”先行,“降息”受海外通胀压力步伐放缓。而目前随着临近5月MLF公布,多头情绪基于流动性宽松缓解债券供应压力提前博弈,短期债市或重回多头情绪。
预期交易虽然已经定价供给冲击的影响,但实际发行过程中的供给节奏容易发生错位,一级发行定价也常常出现意外波动,发行高峰的供给影响仍将存在。此外,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对流动性的影响,实际发生在缴款对流动性的回收环节,此时才会发生现实的资金面冲击。后续关注货币政策的具体宽松形式,预计二季度降准落地更高,若单纯以MLF加量对冲,仍会有一定的上行压力。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