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办大事喜欢看黄历,为得是讨个好彩头。股市也看黄历,即股市的日历效应,指市场与日期相关的异象(非正常收益、波动等),包括季节效应、月份效应、星期效应、节日效应等。
A股中比较著名的日历效应有跨年行情、春季躁动、二月效应(春节后)、五穷六绝七翻身、金九银十、黑周四、 “世界杯魔咒”、等等。国外也有日历效应,例如华尔街有“Sell In May”的说法。
A股中有些日历效应或是真实存在的,有些效应则是以讹传讹,例如“招商策略会”效应。我们今天就通过历史数据来还原一下真相,看看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又是唬人的。
现在是年末,我们就从“跨年行情”说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市场中有了“跨年行情”一说,而且很多专业机构也采用这一说法。所谓“跨年行情”是指A股市场“年底到次年年初”这段期间的行情。这里为了统计方便,就用当年12月初至去年1月底的行情作为跨年行情。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沪深300指数表现还算过得去,近十年中有6次出现上涨,4次下跌,平均涨幅为1.51%;但是中证500指数和中证2000指数就不太好看了,过去十年的跨年行情中证500指数出现过6次下跌,4次上涨,平均涨幅为-4.22%。中证2000指数表现最差,十次统计结果中有8次下跌,仅有2次上涨,平均涨幅为-8.05%。总的来说,岁末年初的这两个月行情很难称得上是好行情,但大盘股会要比小盘股好一些。
(说明:“跨年行情”的时间区间这里定义为当年12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
跨完年之后就该到春季行情(或春季躁动)。这里说明下关于春季行情的时间定义比较模糊,有的把当年的11月份就归到了次年的春季行情起点,有的则是把农历新年之后的一段行情归为春季行情。为了统计方便,这里选用当年2月初至3月底这两个月的行情作为春季行情。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最近十年的“春季行情”中,沪深300指数出现过5次上涨5次下跌,平均涨幅为2.77%;中证500则出现了6次上涨4次下跌,平均涨幅为7.76%,而中证2000指数出现了8次上涨2次下跌,平均涨幅为10.64%。总的来说,这两个月的春季行情总体是偏暖的,小盘股表现的更加强势。
(说明:“春季行情”的时间区间这里定义为当年2月1日至当年3月31日)
看完历史数据,小伙伴们对“跨年行情”和“春季行情”的成色应该有了一定了解了吧!
日历效应现象背后真正的驱动因素是与日期存在关联的资金面宽紧变化、政策会议召开等带来预期变化以及节假日前后投资者风险偏好及预期的改变。每年2月和3月资金面偏宽松、政策预期强,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这两个月的行情总体偏好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