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天三大指数继续收跌,但是相比其他市场,A股今天确实是体现韧性的一天。受地缘政治及关税政策影响,上周五美股市场大跌,今天隔壁的日本、韩国也都是跟着大跌。
特朗普上周的爆炸性言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今天A股早盘,贵金属、电力、银行开盘后就直接往上冲,这也体现出浓厚的避险情绪。本来大环境就不太好,上周末国内还有投资大佬公开唱空人型机器人产业,引发市场热议,给水深火热的科技板块又是当头一棒。
大佬大概的意思是人型机器人太贵,应用场景又太少,所以不看好未来前景。但市场中其他投资机构可不这么认为:
首先,随着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人型机器人的成本正在快速下行。国产核心零部件(如关节电机、减速器)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替代,成本已从2023年的单台50万元降至2025年的10万元以内。例如,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发的仿生关节模块,功率密度突破3.5kW/kg阈值,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4。特斯拉Optimus Gen-3通过一体化铸造工艺,将制造成本压缩至2万美元以下,预计2026年量产成本将降至1.2万美元。2025年是人型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未来随着规模效应的出现,成本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这个完全可以参考新能源产业走过的路。
其次,人型机器人的能力日新月异。通过强化学习+机理控制融合算法,人形机器人已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与复杂地形适应能力。我们前段时间看到机器人的炫技表演,轻松掌握高难度舞蹈,在复杂地形下展示武术动作(跳跃、翻滚)。这种能力,普通人可能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而机器人掌握这些基金可能就是一串代码的事情。
最后,虽然现在处在距离大规模还有一小段距离,但其商业化路径也逐渐清晰。未来人型机器人或在四大方向展开大规模应用。
1、 工业制造领域,破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在汽车装配、3C电子等场景中,传统机械臂受限于固定工位与单一功能,而人形机器人凭借移动操作一体化能力,可替代70%的流水线巡检、精密装配等高技能岗位。高盛预测,2035年工业领域将占据人形机器人市场的62%份额。
2、 特种作业领域。在核电站维护、高压电检修等危险场景,人形机器人已实现自主避障与毫米级操作。中广核引入的巡检机器人,通过热成像与辐射传感器,可在500mSv/h辐射环境下连续工作8小时,误操作率低于0.001%。这类刚需场景的单台支付意愿可达百万元级,远超消费端承受能力。
3、 在康养领域,人形机器人能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研究表明,具备情感交互能力的人形设备可使痴呆症患者焦虑发生率降低68%。国内厂商开发的护理机器人,已能完成翻身辅助、药品递送等操作,在长三角养老院试点中替代30%护工工作量。随着银发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该领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大增量市场之一。
4、 在家庭消费领域,人型机器人同样蕴藏着巨大需求。尽管人型机器人目前或还不具备洗衣做饭的保姆型功能,但在儿童教育、家庭安防等领域还是可以轻松发挥其能力。根据调查显示,86%家庭愿为“全能管家型”机器人支付3-5万元。这类需求将随技术成熟呈现指数级增长。
人形机器人的争议本质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碰撞。当前质疑声集中于短期落地障碍,却忽视三个根本事实:一是技术代际差正在消失;二是政策与资本形成合力;三是需求端爆发临界点临近。当年蒸汽机从实验室原型(1676年)到工业普及(1780年代)耗时100多年,最初的蒸汽机效率非常低(只有3%),后面经过不停的改进才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如果当初因为效率不足而放弃,那么我们还在农耕文明中。196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WABOT-1诞生,虽然行动能力只相当于一岁半的婴儿,但其仿生形态仍旧震惊了世界。现在快60年过去了,人型机器人的进步有目共睹,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欠缺而否定其进步及未来潜力。
之前我们从技术面角度出发,提示了人型机器人等科技赛道的短期风险,但是其中长机会依旧看好。建议大伙既要重视其短期风险,同时也不能因为短期调整而动摇长期信心,错过低位布局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