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季度的GDP公布了,同比增长5.4%,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A股对此视而不见,直接震荡下行,直到最后半小时才有一波像样的拉升,上证翻红,深成指和创业板指跌幅收窄。不过,下跌家数依然多达4300家。
为什么一季度GDP交出了超预期成绩,今天的行情反而还不如前两天呢?除了GDP的利好,外围也有一定的利空消息。白宫于当地时间4月15日宣布:由于(中国)采取报复性措施,中国输往美国的商品现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不过这个消息是被市场错误解读,特朗普并没有进一步提高关税,而是在其加征145%的新关税之后,某些产品的总关税飙涨到了245%。例如,去年拜登就对中国的注射器针头加征了100%关税,特朗普在加征145%的关税,导致这一产品的总税率达到了245%。
不管怎么样,当下市场赚钱难度提升是不争的事实。在此“高波动、低增长”的宏观预期中,当下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有效抵御风险,又能精准捕捉结构性机会的资产配置组合,成为了每一位投资者急需解决的难题。这次是贸易战2.0,我们不妨复盘下贸易战1.0,看看能否从中找到些启发。
2018年贸易战的启示与反思
第一阶段(2018.3-6月):情绪恐慌主导。美国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上证指数单月暴跌8%,人民币汇率贬值5%,外资单月净流出450亿元,半导体、家电等出口依赖型板块跌幅超20%。
第二阶段(2018.7-12月):盈利下杀与政策对冲。关税清单扩大至2000亿美元,A股非金融企业净利润增速从Q1的14%骤降至Q4的-8%,但国内降准、减税政策出台,消费与基建股率先反弹。
第三阶段(2019.1-2020.1):流动性宽松驱动反转。美联储暂停加息并转向降息,叠加中国LPR改革释放流动性,外资回流推动消费与科技股领涨,沪深300全年涨幅达36%。
历史经验表明,关税冲击从来不是市场的终结者,但会改变资产轮动的逻辑。也许有人会质疑,说本轮贸易战看起来要比之前严峻,过去没有太多参考意义。相比于2018年,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出现了很多有利于我们的新变量。首先,中国出口结构优化。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20%降至2023年的15%,东南亚、中东市场占比提升至40%,关税直接冲击面收窄。其次,产业自主性增强。新能源车、光伏等“新三样”国产化率超90%,钢铝行业过剩产能已出清,企业抗关税能力提升。第三,全球供应链重塑。墨西哥、越南等“近岸外包”枢纽成为中美博弈缓冲带,部分行业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关税。
回到本文的主旨,关税迷雾下该如何构建攻守兼备组合。在构建资产组合时,要遵循以下三大核心原则。
1、非对称风险资产配置 通过配置波动率负相关的资产,如黄金与科技股,确保组合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损失可控,同时在趋势行情中能够充分获益,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2、强化地域分散,降低单一市场暴露 中美站在了贸易战风暴中心,但新兴市场(如印度、东南亚)在贸易战背景下可能成为新的增长极,建议将组合的30%-40%配置于非美资产,以分散风险。
3、聚焦“政策免疫”赛道 军工、医疗、粮食安全等行业因受贸易政策影响较小,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这些行业不仅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还能在市场动荡中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
根据这三个核心原则,投资者可以参考下面的资产配置组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适当调整配置比例):
权益资产(30%):精选“内循环+自主可控”。进攻方向:半导体设备、新能源基建等领域因国产替代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防御方向:高股息公用事业、必需消费品等行业因其需求刚性和通胀传导能力强,成为防御型配置的首选。
固定收益(30%):长短结合,信用下沉谨慎 增配10年期美债以获取资本利得,同时规避低评级企业债,侧重投资级中资美元债,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大宗商品(20%):能源与贵金属双轮驱动。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分别受地缘冲突和央行购金潮的支撑,是当前配置的重要选择。
另类资产(20%):对冲基金与REITs 多空策略基金和数据中心REITs等另类资产因其独特的收益特性和风险分散能力,成为投资者优化组合的重要工具。
贸易战2.0的本质是全球化的成本重构和利益再分配。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需摒弃“躺赢”思维,转向主动管理。通过“非对称风险”配置、地域分散、政策赛道聚焦等策略,可以在风暴中守住本金,并捕捉到产业变革带来的阿尔法机会。正如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所言:“周期永远存在,关键是在别人恐惧时找到被错误定价的资产。”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