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的PMI数据发布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
作为美发起“对等关税”以来的首个高频经济数据,4月的PMI数据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应该说,外部的冲击很快地反映出来了,4月制造业PMI为49.0%,较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降至49.8%和49.2%,显示供需两端均有所放缓。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降4.3个百分点至44.7%,创近12个月新低,主因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战导致外部需求收缩,尤其装备制造、高技术制造业出口订单降幅超5个百分点。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降至47.0%和44.8%,反映“供强需弱”格局下企业盈利能力承压。中小企业压力突出,大、中、小型企业PMI均低于临界点,尤其是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受外需依赖度高、融资能力弱等问题制约更大。
尽管受外部挑战影响,国内经济整体受到冲击,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结构性亮点。例如,高技术制造业持续扩张,PMI为51.5%,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2%,显示新动能领域韧性较强。
贸易战没有赢家!自月初美国发起“对等关税”以来,很多国家第一时间屈服了,但美国到现在还没有等到我们的电话,昨天外交部还发布了名为《不跪!》视频。关税战对国内经济影响巨大,那为什么我们还选择硬钢,“不跪”的底气来自何方呢?
这首先是近两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屈服换不来好果子吃;其次在高科技领域的持续突破,自主可控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最后就是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拥有的极强的经济韧性,同时我们还有很多政策来应对经济挑战。
4月PMI的回落至临界点之下,市场对未来的政策预期也更加强烈:
一是强化内需对冲外需冲击。
1、基建投资提速:预计政府将加快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落地,确保6月底前全部开工,重点推进防汛、灾后重建等工程,短期内拉动钢铁、建材等行业需求。加快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优先投向“两重”(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两新”(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领域。
2、消费刺激政策加码,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释放。政策或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优化消费券发放,培育文旅、智能家居等新场景消费,缓解制造业需求不足。
3、激发市场内生动力: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提振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信心。
二是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升温。制造业PMI连续收缩(49%)叠加价格指数低位(出厂价44.8%),企业盈利承压,市场预期二季度或适时降息降准,降低融资成本。结构性工具定向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外贸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技改。
三是优化外贸结构与出口韧性。政策可能通过“一带一路”合作、自贸协定谈判,加大对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支持,分散贸易战风险。提四升出口退税效率,扩大外贸信贷额度,鼓励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四是中小企业纾困与结构性改革。出台减轻企业负担方案,包括清理涉企收费、扩大制造业贷款贴息,缓解其外需依赖度高、融资难问题。推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产能优化与产业链协同。
5月制造业PMI可能继续处于收缩区间,但内需政策发力对冲部分冲击。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及政策储备为经济注入了长期韧性,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升级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