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从2018年的4%跃升至2024年的45%。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已经成为了一个现实。这一增长得益于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充电技术革新,以及全球低碳政策支持。
然而,行业快速扩张背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电池故障频发成为焦点,包括行驶中续航断崖式下降、动力电池自燃等事故。如何在创新加速与风险管控间取得平衡,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2025年4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下称“新国标”)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新规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并新增多项严苛测试标准。这一政策不仅是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全面升级,更是对产业链格局、技术路线、全球竞争及消费者权益的深度重构。预计对整个新能源车行业产生以下几大影响:
首先,技术门槛跃升,中小厂商加速出清。新规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至少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需低于60℃,烟气温度低于80℃(旧标准仅要求5分钟逃生时间)12。这迫使企业采用多层防护技术(如阻燃材料、智能监控系统),导致电池系统成本增加15%-20%。技术薄弱的中小电池厂难以承担高额研发费用,预计30%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储备进一步巩固优势。
第二,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液态电解液的可燃性难以满足新规要求,固态电池因不可燃特性成为技术突破口。已有企业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预计到2027年后全固态电池将逐步规模化应用。
第三,产业链重构与配套需求激增。一是热管理系统升级,液冷技术、相变材料需求提升。其次是检测认证市场爆发,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单次成本超200万元,2026年电池安全检测市场规模或突破500亿元。
最后,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技术突破有助于“出海”。新国标在安全要求上远超欧盟(UN R100)和美国(UL 9540)。欧盟仅要求热失控后提供10分钟报警时间,而中国直接要求“不起火、不爆炸”。国际机构如德国VDA、美国SAE已启动标准修订研究,参考中国经验强化安全要求。国产动力电池凭借安全性优势抵消欧盟以碳足迹为由设置的贸易壁垒。
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到了下半场。通过政策倒逼、技术创新与市场洗牌,行业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尽管短期面临成本上升与行业阵痛,但长期来看,新规将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树立安全标杆,助力中国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占据领先地位。
当前,新能源板块处在底部区间。随着新国标的实施,行业有望走出价格战的困境,行业头部得益于自己的技术储备,可以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当前新能源板块处在底部区间,但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建议持有新能源基金的投资者积极把握底部加仓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