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俄乌冲突影响情绪,但5.5的增长目标,机会正在临近
日期:2022-03-08 13:49:23  来源:择尔裕金融

最近市场持续的走低,深成指甚至已经破位,上证也回到了3350点附近,而创业板则跌至去年的3月份低点。市场持续的下跌,主要还是俄乌战争导致的情绪变化,比如外资昨日也是卖出了82亿,而且大宗商品因担忧供应减少影响,而大幅走高,从而推升通胀的预期,最终可能限制央行的货币政策。

image001.png

另外,各种的原材料上涨,也带动了各大行业的成长上升,比如新能源车的上游,锂与镍近来是持续的大涨,最终可能会传导至整车价格,于是我们也看到了部分低价车型已经停售,也有部分车型的销售优惠已经取消。而这一切都会通过CPI传导至我们每一个人,最后可能影响整体经济。

当然市场并非只有利空,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利好,比如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2021年工作成绩、明确2022年经济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

image002.png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考虑到2021年的GDP两年同比增速只有5.1%,这是一个颇有挑战性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结合目标和现实进行分解,5.5%左右的GDP增速大致需要5.5%左右的投资——基建5%以上、房地产明显负增长、制造业接近10%,此外还需要6.5%左右的消费和7%左右的出口。从可行性的角度,外需主导的出口不确定性较高,达成上述内需目标无疑需要政策面的大力支持。

对比一组历史数据可能有助于体会这一较高经济目标的重要性:2009年金融危机提出“保八”之后,GDP增速在8%以上保持了3年(09-11),随后在7%以上和6%以上各保持了4年(12-15/16-19),但是从6%到5%仅用了2年时间(20-21)。尽管有疫情的影响,这个下台阶的速度无疑是偏快的,对稳就业和防风险等底线问题构成了挑战。因此,有必要“主动作为”,改变经济过快下行的态势。

所以财政将会更积极,今年预算内的财政扩张力度较去年明显加强,主要空间来自往年结余的调动而非增加赤字,

image003.png

兼顾了支出强度和政府杠杆水平。2.8%的赤字率安排比去年低0.4%,相当于赤字规模减少2000亿,但通过财政增收、利润上缴、跨年度调节等方式,预计“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万亿,同比增长仅0.3%;如果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扩大到26.6万亿,增速将达到8.1%,是2016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image004.png

财政减负纾困的力度也有所加强。去年财政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今年将“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我国在2019年试行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纳税人自2019年4月之后的增量留抵税额予以部分退还,退还的部分=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60%。

货币方面,“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总体要求没有变化,但前面新增一句“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是对宽信用的明确指示,稳增长是当前货币政策的第一要务。

image005.png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是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有空间。下一个降息窗口在 3 月 15 日,随后美联储将开启加息周期,国内降息受限;降准的自由度更高,考虑到 1 月超储率只有 0.83%,是多年来的最低水平,适时降准有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是“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结构性工具,有助于引导贷款更多投向普惠金融、绿色、制造业等方向。

image006.png

投资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新老基建、产业齐头并进,传统领域“纠偏”。(1)重大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等适度超前建设,不只是交通、能源、通信网络等基建,产业投资更多、重大项目约一半为产业升级项目;(2)基建也并非意味追求投资,注重区域协同、产业支持;(3)提升城镇化质量,如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投资;(4)地产探索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多举措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image007.png

消费方面,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四大举措,需求 和供给均发力。(1)稳定就业、促进居民增收、降低收入差距;(2)提供消费场景,降低疫情防控对服务消费的影响,增加县域商业体系、农村电商等场景供给:(3)支持新能源汽车、鼓励地方开展绿色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4)加强社会保障,完善三孩生育、养老等支持措施。

image008.png

展望未来,外需方面,虽然俄乌冲突给全球(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短期来看,外需仍有韧性。内需方面,投资或将成为新发力点。1.5万亿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如果有三分之一能再被用于投资,将提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1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投资除了持续受到PPI、出口、利润拉动和产能利用率高位等因素的滞后拉动以外,在超预期的减税降费规模以及持续的信贷支持下,对于内需的支撑或将进一步加大。消费方面,我们预计在稳增长政策的支持下,消费可以实现温和增长。伴随今年稳增长政策发力,居民收入有望实现企稳改善;疫情防控政策的精准执行,也有助于餐饮、出游等消费场景的修复。我们预计全年的消费将呈现前低后高、逐季改善的趋势。综合来看,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有望实现。

2011-2021 年的历史经验显示,两会召开前一周,股市与国债收益率涨跌各半,无明显规律;两会召开期间,由于政策尚未明朗使市场风险偏好承压,股市普跌,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两会闭幕后一个月,政策明朗使市场情绪修复、股市普涨,近三年均如此。所以我们无需对市场的后期走势过于悲观。两会之后市场有望回归正常,但也要关注战争是否会扩大,或者拐点是否会到来。

从结构上看,我们认为成长股在前期的大幅回调中风险已经有所释放,逐步在进入“逢低吸纳”的阶段;“稳增长”板块波动加大,但后续可能仍有表现空间。整体来说,市场风格相比前期“稳增长”跑赢,有可能逐步向相对均衡的阶段过渡。所以目前阶段投资者其实是可以通过定投来降低成本的。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6.png

往期回顾:

油价暴涨,如何影响至我们每一个人?

切断SWIFT,意味着什么?基金的投资策略是否要改变?

战火阴云笼罩,海外震荡加大,为何半导体大涨?

俄乌局势演变,如何影响各类资产,以及A股?

“稳增长”与赛道股为何频频上演跷跷板行情?

阅读 202.4w
转发 79.4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