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1年期LPR报3.70%,上次为3.70%,5年期以上品种报4.45%,上次为4.60%,故5年期LPR单独调降15BP,幅度较大。4月社融的断崖式下滑,特别是居民户新增人民币贷款再次转负,可能是推动中国人民银行在5月20日下调5年期LPR的主要原因,但是一次下调15个BP仍然超出市场预期。
以往央行单次调降5年期LPR的幅度通常为5个BP,即使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一次调降的最大幅度也仅为10个BP。由此可见,本次5年期LPR下调,以及央行5月15日发布的“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下调首套房房贷利率下限20个基点”的房地产政策,均体现了央行稳定经济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4月末居民部门贷款增速为8.85%,已经是创历史新低,然而房地产行业风险并未出清,预期“负反馈”的并未被打破。前期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连续6个季度大体维持,不再上行。2020年作为分母的经济总量增速下行,且宽松政策之下,房地产周期企稳,居民部门贷款增速实现持平,未再继续回落,彼时居民部门杠杆率得以明显上行,反映政策对冲的效果。
当前连续六个季度的居民部门杠杆率持平和居民部门贷款增速偏陡的下行斜率是前所未有的,这意味着总量扩张政策所面对的是加杠杆意愿和能力明显下降的居民部门,要实现信贷总量的大幅扩张,对冲“三重压力”和疫情冲击,难度很大。
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堵点确实不只在需求端,更多是结构性和供给端,以及预期转弱的问题,但不能否认利率降低的刺激作用,后续若央行持续推动较大幅度的融资利率下行,对于预期扭转和需求刺激的效果或陆续显现。如果以5年期与1年期LPR的差值为衡量标准,当前二者之差为75个BP,与2020年1月的65个BP相比,5年期LPR还有约10个BP的调降空间。
本轮房市需求的下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是更低的人口周期、更大的城市差距,叠加了更弱的涨价预期。房地产总需求见顶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是由人口周期和城镇化水平决定的,刺激政策能在多长时间和多大程度上改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疫情反复冲击居民收入和预期又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根据央行数据,今年1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仅1.1%,2月和4月的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历史上首次负增长,房企和居民都进入了去杠杆时代。
房住不炒的背景下,购房者对投资住宅回报的长期预期已经发生改变,地产销售面积回不到过去;房企去杠杆的背景下,开发商对商业开发的毛利率水平的长期预期也发生改变,地产开发投资的杠杆率和周转率回不到过去。这也是地产板块在降息之后仍旧有大资金大幅流出的主因。
海外方面,今年以来全球央行加息节奏明显加快,5月以来已有18个主要央行启动加息。5月以来随着美联储再次启动加息,澳大利亚、英国、瑞典、中国香港等全球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再次跟随加息,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加权政策利率已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发达国家央行加权政策利率也已回升至2020年3月初水平。
4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2.2%,环比已连续两个月回落,而计算全球加息的主要央行数量占比,大致领先全球制造业PMI6个月左右,指向加息潮下全球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或将继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回到A股市场,如果政策暖风持续、疫情影响持续缓和,股市有持续反弹的可能,前期跌幅更大的板块可能反弹幅度更大,如近期有煤炭、电力设备、有色金属、汽车、半导体等板块整体表现较好。短期来看,市场的核心因素还是疫情演进和稳增长进展。本轮股市反弹的高度与之息息相关。
从公募基金的仓位来看,上周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约85.82%,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仓位约80.41%。较最近一期仓位情况下降0.03%。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下降0.06%,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下降0.02%。与2017年1月1日以来的历史仓位对比,目前基金仓位处于较低位置。
从简单平均仓位来看,普通股票型与偏股混合型基金整体仓位处于历史由低至高的25.40%分位,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处于历史由低至高的11.00%分位,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处于历史由低至高的27.60%分位。
行业方面,与最近一期的行业配置情况相比,上周配置比例上调较多的行业有美容护理、石油石化、商贸零售、计算机,配比下调较多的行业有电力设备、房地产、公用事业、医药生物。
近期中美股市反向而行,美股从前期交易滞胀到近期开始交易衰退担忧,投资者普遍担心美联储及美国政府可能会参考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不惜以经济增长为代价来控制通胀的政策模式。国内A股市场表现相对更有韧性,政策暖风频吹成和局部疫情缓解为近期国内市场表现的主要支撑。
展望未来市场方向,我们对市场未来短期走势偏谨慎,中期走势仍旧乐观。价值/成长轮动方面,在利率下行周期,成长风格或将占优,因此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等成长型基金仍可重点关注。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