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即将掀起的加息潮,正在冲击着全球市场。6月13日,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市场陆续上演了“股、债、汇三杀”,随后欧美市场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抛售潮。更危险信号则来自美国国债市场,美国各期限的国债集体遭遇重挫,其中,对货币政策更敏感的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近37个基点,美股午盘后上逼3.42%,至2007年底来最高,一度超越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另外,五年与十年和3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两年/30年期曲线均已倒挂。意味着,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急剧升温。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警告称,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收缩,美股将迎来一场巨型风暴。
当前,全球央行的焦点问题仍然是,高烧不退的通货膨胀率。美国5月的CPI同比上升8.6%,再刷40年新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势必会更加“鹰派”,市场预期,美联储大概率将于7月、9月继续加息50BP,甚至不排除大幅加息75BP的可能性。华尔街日报“放风”称,在本周即将举行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或将考虑提高75基点的可能性,若真如此,那么这将成为自1994年以来美联储最大的一次加息幅度。
此外,近期的另外两项消费者调查结果也如出一辙,进一步给美联储官员敲响警钟。美国6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显示该指数初值50.2,创历史新低,消费者的长期通胀预期向上突破过去几个月的窄幅震荡区间,创2008年以来的最高。而周一公布的纽约联储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5月对明年的通胀预期中值上升至6.6%,较4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与3月持平,创下有记录以来新高。
海外金融市场的大跌肯定会对A股产生影响,但由于A股已经提前释放风险,所以短期A股可能会有回调。但近来A股走出独立行情,“以我为主”特点明显,金融数据作为经济及市场走势的先行指标,社融数据通常领先于市场底1-2个月。因此,跟踪金融数据对于当前变得十分,有利于我们对后期的判断。
6月10日,央行发布5月社会融资数据,在一系列稳增长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各项数据普遍超预期。5月金融数据是对4月异常值的一次修复,它并不能对等映射经济需求端本身的变化,但仍代表着一些积极的信号。
具体数据来看:1)中国5月社会融资规模27900亿元,预期20150亿元,前值9102亿元;社融存量增速10.5%,比4月上升0.3个百分点;2)中国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900亿元,预期13000亿元,前值6454亿元。3)M2同比11.1%,市场预期10.5%,前值10.5%;M1同比4.6%,前值5.1%。
一、社融超预期,主要靠政策债券
5月的社融扩张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社融口径下信贷扩张较多,新增1.82万亿元;二是府债融资大量增加,新增1.06万亿元。财政部要求政府专项债在6月底前基本发完,所以这一结果在意料之中。
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06万亿元,同比多增3881亿元,1-5月,各地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03万亿元。今年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以此推算,6月专项债单月发行规模可能超过1.6万亿元。但在6月份之后,政府债券的增量可能会削减,对社融的贡献会减弱。一方面是今年专项债+一般债+国债的额度要比去年实际更低,今年上半年专项债基本发行完之后,下半年若没有新增额度,仅靠一般债与国债,政府债券的量会明显减少。
其他分项同比变化不大。信托贷款新增-615亿元,同比小幅改善,其中地产信托继续保持在低位,基建信托仍是主要支撑;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1068亿元,同比多减142亿元,考虑到5月票据被贴现至表内的规模(即票据融资)较4月明显升高,这一表现实际并不算差,从票据承兑发生额(开票规模)同比大幅上升近30个百分点来看,疫后经济的回升确实带来了资金需求的回升;债券融资新增-108亿元,同比虽然小幅改善,但主要因为去年基数偏低,从绝对量看,这是最近一年以来的新低,主要因为城投债净融资规模大幅收缩所致,城投融资的松动仍然有待政策的进一步明确。
二、信贷扩张靠票据,结构仍不理想
5月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89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00亿,增长26%。结构上看,居民户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8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344亿元,减少54%,显示出居民信贷需求仍然较弱,不过至少摆脱了4月份“净偿还”的窘境,边际上有所改善。其中新增短期贷款1840亿元,中长期贷款1047亿元,较4月均明显上升,反映出居民消费和购房意愿都出现弱复苏迹象。
企业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5300亿元,较上期增加7243亿元,增加90%。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2642亿元和5551亿元。在5月疫情仍然严重的情况下,这一信用扩张幅度差强人意,反映出在降息及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下企业融资情况弱势企稳。
三、
M2同比增长11.2%,环比提升0.6个点,与社融存量增速的倒挂背离进一步加重,主要因为:(1)财政进一步发力,更多货币从财政部门转向实体;(2)在宽松流动性环境下,银行同业投资更为活跃。M2是金融机构负债端的映射,社融是金融机构资产端的映射,5月M2与社融存量增速倒挂的加剧以及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异常宽松,表明当前负债端的恢复速度仍要快于资产端,后续的政策重心应会继续集中在资产端,侧重于激活需求,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M1同比增长4.6%,环比下降0.5个点,与M2表现亦出现背离。通常而言,M1的波动与金融部门对企业部门的融资支持、居民部门购房消费带来的存款转移、财政部门净支出以及企业部门的预期四个因素有关,5月前三个因素均是正面影响,有利于企业存款增加,M1改善;从数据来看,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存款在5月新增1.48万亿元,同比多增7400亿元,是近五年同期最高值,表现确实不差;造成M1增速下降的因素可能是企业对未来预期仍然偏弱,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或投资理财等广义基金以获取相对确定的收益,今年4月,企业部门活期存款的比例为55%,为2017年以来的次低。
四、总结
总的来说,5月金融数据是对4月异常值的一次修复。从居民中长期贷款及M1来看,地产销售改善程度尚且不够,企业预期也偏弱。未来要进一步改善信用环境,稳增长政策仍需继续叠加。而5月M2同比增长11.1%,大幅高于市场预期,追平了新冠疫情第一波爆发时的货币供给增速,这也是2017年后M2增速系统性下移以来的最高增速,明确地反映出了央行宽货币的态度。
A股近期“独立前行”强烈,由于国内盈利复苏预期和流动性改善,而全球股债双杀,甚至可能被全球资本当成避险市场,近期北上资金大幅流入可能就是反映这种心态。海外市场波动可能会在短期对A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由于国内因素改善,A股仍将保持震荡上行的趋势。
当前流动性十分充裕,银行间利率和理财产品利率加速下行,对A股估值产生正面支撑。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落地,五月开始,新增社融增速有望震荡走高,在基建和制造业的拉动下经济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因此,如果有较大的回调,将是较好的上车机会,基金选择上,建议蓝筹与成长平衡配置,而主题方向仍应围绕稳增长和高景气,因此基建、周期、新能源仍是后期逢低加仓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