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场终于迎来了较为良好的反弹,盘面个股成交十分的活跃。而昨日市场略有放量,个股也是涨多跌少,也有企稳的迹象,特别是新能源板块的活跃,提升了市场的赚钱效应,地产活跃了两天,但没有延续热度。整体上,美联储加息符合预期,而国内仍有重大会议要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预计政策将继续徧暖,因此后期我们继续看好大盘。
消息面上,媒体报道已经批准了设立房地产基金的计划,该基金首期将从央行获得500亿元资金和中国人民银行30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基金规模最高可达2000至3000亿元。该笔资金将用于支持12家出险房企和部分地方政府新近选定的其他房企。
根据地产专家的观点,对于中央设立房地产基金持怀疑态度,因为目前最紧要的是保交房,而不是新闻报道的直接帮扶房企,另外3000亿的规模可能不够保交房。因此这就造成了资金回流新能源板块,而且新能源板块在经过7月份的调整之后,加上中报的业绩大幅增长,未来确定性是最佳的。
同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昨日表示,在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方面还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推动新型储能的试点和示范。通过试点示范,来带动我们新型储能的技术、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二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会同有关部门一块研究新型储能成本的疏导机制,建立新型储能的成本疏导机制可以推动新型储能的商业化应用和发展。
三是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储能的专项规划研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储能。
四是利用好新型储能的大数据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信息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促进我们整个新型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而早在2021年7月,发改委、能源局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多措并举助推新型储能规模化安全发展,《指导意见》首次提出装机规模目标:“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当前新型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占有近九成装机规模。未来随着各省对新能源配储的要求逐步提升,后续国内大型地面电站配储能比例有望持续提升。
保守去看预计2025年国内新增风电光伏地面电站装机135GW,如果90%项目配置储能,预计2025年国内大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61GWH。细分领域中,锂电池和逆变器作为目前储能系统中价值量最高的两大部分,其设备供应商有望率先受益于储能装机需求的高增长。可见新能源的赛道是非常的广,一个细分熄火,另一个细分会继续接力,那么资金仍是围绕新能源做多,传统行业如没有超级重磅的利好,很难将资金分流出去,故而新能源基金仍可继续持有。
隔夜外盘,美联储在FOMC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了2022年的第四次加息,加息75bp至2.25%-2.5%。会议声明要点有:一、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25%-2.5%区间,为连续两次加息75bp,同时,将贴现率从1.75%上调至2.5%,储备余额利率从1.65%上调至2.4%;二、重申高度关注通胀风险,并认为持续加息是合适的,坚定致力于让通胀回落至2%的目标;三、将按计划在9月加速缩表,MBS和国债每月缩减上限均提升一倍。
会后鲍威尔新闻发布会要点:一、强烈承诺将压低美国通胀,“有必要”将通胀压低至2.0%。将针对通胀回落寻找令人信服的证据;二、认为美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并未进入经济衰退;三、就业市场紧俏,劳动力需求依然强劲,劳动力供给受到抑制;四、缩表工作运行良好,预计将耗费2-2.5年时间达到均衡状态;五、必要时将毫不迟疑地采取更大幅度的行动,美联储在利率行动方面将不再提供那么清晰的前瞻指引。
FOMC声明后,据CME“美联储观察”显示,美联储加息至2.75%-3.0%的概率由48.8%降至45.7%,加息至3.0%-3.25%的概率由43.1%升至47.2%。11加息至3.0%-3.25%的概率由37.5%降至36.9%,加息至3.25%-3.5%的概率由44.4%升至46.2%。美联储OIS掉期交易显示,12月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3.4%,2022年剩余时间将累计加息107个基点。与FOMC声明前基本一致。
美国制造业PMI的下滑和10y-3m利差的倒挂均加剧了市场对于未来经济步入衰退的担忧,即使在就业如此强劲、PMI仍处于荣枯线上方的情形下,市场亦提前交易美国经济衰退,使得三季度以来,呈现出CPI虽然再创新高,但大宗商品持续下行,美债通胀预期部分加速回落的局面。短期而言,加息兑现后,风险资产迎来反弹窗口期;中期而言,衰退交易或仍是市场主旋律。通过复盘衰退时期的资产价格表现来看,一、股指表现较为中性,并非必然下跌;二、商品下行概率较大,黄金相对抗跌,;三、美元指数易涨难跌,美债利率易跌难涨。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