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A股表现全球较差
2022年对国A股市场而言是相对惨淡的一年,沪指频繁失守3000点,主要宽基指数累计跌幅均超20%,参考欧美及亚太主流股指表现,A股虽然称不上“全球最差”,但是称“全球较差”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
表:2022年全球主要宽基指数表现
统计截止:2022年12月24日(欧美);2022年12月26日(亚太)
从板块表现看,除了受益全球通胀的煤炭表现可圈可点以外,A股市场2022年主流赛道表现均不佳,不管是2021年已经深度杀跌的价值赛道医药、消费,还是2022年一度被市场给予厚望的成长赛道新半军(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可以说是都跌得“溃不成军”。
表:2022年A股主要板块表现
统计截止:2022年12月26日
三大利空左右市场情绪
分析2021-2022年这轮熊市杀跌的背后原因,我们发现有3大推动力一直在左右市场情绪:
一是估值挤泡沫需求,这是导致市场趋势走坏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众所周知,A股市场曾经历过2019-2020连续两年大牛市的高光时刻,核心资产估值在一片欢腾中纷纷走向高位。2021年初,众星捧月的“茅指数”带头杀估值其实就是市场走熊的直接导火索,而市场趋势一旦走坏,市场信心就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修复。
二是疫情反复挫伤国内经济,这是导致市场趋势走坏最主要的外在因素。2020年的时候,人们一度认为新冠病毒就像非典病毒一样,是可以被人类完全战胜的,当时中国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导致多数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由于欧美国家选择躺平养毒,导致2021-2022年国内疫情持续反复,2022年的“上海之春”更是导致全国疫情防控在地方层面出现动作变形,使得内需释放受阻,导致国内宏观经济、社会信心同步遭受重挫。
三是恶性通胀刺激美联储暴力加息,这是打击国内投资者做多情绪的又一重要因素。2022年欧美国家的通胀注定是载入史册的,同时载入史册的还有美联储的持续暴力加息,在全球权益资产纷纷下挫的情况下,即便国内市场杀跌的时间和空间已经足够充分,抄底做多资金也不敢贸然行动。
黎明破晓,牛市曙光初现
万物皆周期,只是多数人把视角局限在了周期的某一阶段里,常言道,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A股市场同样如此。展望后市,其实推动本轮熊市杀跌的3大驱动力已经接近枯竭。
首先是估值泡沫出清。当前各大宽基指数近10年的估值百分位已经处于低估或极度低估区间。虽然低估并不是上涨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无疑封杀了下跌空间,为上涨提供了内在条件。我们认为,2023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带动的企业盈利改善,市场有望迎来久违的戴维斯双击行情。
表:主要指数估值水平
统计截止:2022年12月26日
其次是疫情防控优化。这无需多言了,大家都看在眼里,并正在亲身体验着。虽然在第一波感染潮的冲击下,2022年四季度宏观经济实现显著复苏的期望可能已经落空,但最糟糕的时间无疑即将熬过,我们预计2023年一季度可能就能观察到显著的经济复苏信号。我们不否认病毒还有新的变种,2023年疫情冲击波可能还会此起彼伏,但其对实体经济以及社会信心的冲击,相比2022可能都是小浪花。2023年实体经济和社会信心的双重复苏,几乎势不可挡。而且资本市场是先知先觉的,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属于资本市场的“经济底”。
图:“躺平”后的美英日韩4国新增确诊人数走势
最后就是美联储暴力加息周期可能结束。由于2022年基数较高,2023年全球实现通胀降温是大概率事件,美联储暴力加息的动能也随之减弱。2023年美联储有两件事要做,前期是防止通胀死灰复燃,后期是修复暴力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一个危险的信号是,美国当前居民储蓄率创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低,而居民负债创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美国经济2023年将充满变数。
图:美国居民储蓄走势
总之,2023年极有可能是A股新一轮慢牛的开启之年。当然,疫情还会反复冲击社会信心,出口也可能面临严峻形势,进而拖累经济复苏强度,这也注定了2023年的牛市必将会步履蹒跚,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它属于慢牛的根本属性。
均衡配置,站上风口等风来
相比过去几年,2023年权益投资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大多数板块的估值都不高,而且每个板块都会找到自己的上涨逻辑——景气度持续向好的、困境反转的,实在找不到上涨理由,超跌反弹也是不错的理由。因此我们不建议投资者在2023年特意着重布局某一赛道,而是应该做好均衡布局,站稳所有处于长期风口的赛道,安安静静等风来,然后定期优化做好组合再平衡。
一是受益疫情调控政策优化的消费赛道。短期看,2023年经济的复苏的政策着力点是内需刺激,长期看,消费升级是受益人口老龄化的超长期赛道。
二是数字经济赛道,即科技创新。因为疫情,前几年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稳增长和控疫情并举,从2023年开始,政策重心大概率是稳增长和促转型两手抓,而且会要越来越强调促转型,把这两年因为疫情防控在伟大复兴上耽误的进程赶回来。
三是军工,军工板块的逻辑有三个,一是装备升级带来的需求变化,这是短期逻辑,当然这个需求变化能带来多大的军工企业营收和利润改善,这一点饱受部分投资者质疑,毕竟毛利率在哪里摆着,这里我们要重点提及的是另外两个改善军工毛利率的逻辑,一个是中期的,以大飞机C919商用为代表的军转民逻辑;另一个是军工出口创汇带来的长期逻辑。
四是医疗,这是人口老龄化的深度受益板块。从长期看,集采之外不长草,集采为医疗板块竞争做减法需求做加法,行业一旦熬过集采阵痛期,其机会爆发力将会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期,于情于理2023年都应该布局。
债市或心静如水难起波澜
我们把最不好判断的债市放在最后说。过去两年,受益银行理财资金转型配置需求、股债跷跷板效应、稳增长带来的宽松预期等3大利好因素推动,债市表现可圈可点,但展望2023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上述3个利好消失,一是“疫情宽松”替代了货币宽松,二是近期股债跷跷板天平由债市倒向了股市,三是银行理财资金配置需求可能会进一步转型,从超配债市向适度配置股市转变。因此2023年债市预计很难出现由外部因素驱动的趋势性行情,机会需要自己跌出来。
当然,2023年债市也不存在走熊的基础,毕竟2023年稳增长的需求仍在,管理层大概率会继续强调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不进一步宽松但也不至于收紧。我们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货币政策都要服务于降成本补短板(一降一补)这个大局,收紧流动性与该政策诉求明显背道而驰。总之,2023年债市或心静如水难起波澜。
2023年基金配置卡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