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市场小幅放量大涨,沪指重新逼近3300点,报3290点,沪深两市涨幅均超过了2%,创业板与科创板涨幅1%左右。可见权重股的上涨是推动指数大涨的动力,其他个股更多是跟涨。板块上,AICC、工程机械、证券、保险、银行、建材、装修等涨幅居前,而中医、军工、防疫、电池等板块领跌市场。
对于今天的大涨,特别是金融股的领涨。我们认为主要是政策面推动,周末资本新规落地,全面注册制细则出台,均提升了金融股的活跃度。资本新规利好银行股,而全面注册制则利好券商。
我们先看资本管理新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重点内容包括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等。
【简评】实施差异化监管。征求意见稿按照银行间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将银行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资产规模和跨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并引导聚焦服务县域和小微企业。差异化监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减轻银行合规成本,尤其是降低中小银行的资本计量负担。
权重法下对公、零售多领域信用风险权重有所调整。此次修订对包括信贷、地方债、金融债、股权投资等多种资产风险权重进行调整。对公端,优质公司和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权重分别下降至75%和85%,此前均为100%;项目融资、地产的风险权重有所上行。零售端,合格交易者的信用卡个人循环风险暴露的权重从75%调整至45%,大部分按揭贷款的风险权重下调。投资类业务方面,同业投资的风险权重普遍上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银行投资资管产品,首次明确资本计量标准,分别是穿透法、授权基础法和1250%权重法,引导银行落实穿透管理要求。
征求意见稿全面对接《巴塞尔协议III》,新规实施后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对公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和零售布局领先的银行或更加受益。根据银保监会自己的测算,实施《征求意见稿》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未出现大幅波动。征求意见稿全面对接《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有助于提升行业管理精细化水平,结合此次征求意见稿修订的内容来看,我们认为在对公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和零售布局领先的银行或更加受益。
2月15日,银保监会公布22年年度主要监管指标,截至22Q4,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320万亿,同比增长10.8%(vs10.9%,22Q3);2022年商业银行共实现净利润2.30万亿元,同比增长5.4%(vs1.2%,22Q3);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vs1.94%,22Q3);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2Q4,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63%,环比3季度末下降3BP。
Q4疫情对银行经营带来负面扰动,市场此前担忧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但从监管数据来看,行业不良生成压力可控。截至22Q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98万亿,环比减少83亿,不良率环比下降3BP至1.63%,账面不良指标实现双降。但需要关注的是,年末关注类贷款占比边际抬升,预计主要和Q4疫情对零售的负面影响有关。拨备方面,4季度未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6%,环比上升2pct,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
整体来看,Q4疫情冲击下,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可控,账面不良延续改善。展望后续,经济复苏具有确定性,随着疫情影响的退去、企业和居民生产经营的改善以及地产等重点领域政策的持续宽松,行业资产质量压力的最高点已经过去,未来不良生成压力有望趋缓。
周末另一件大事就是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此次正式文件制度规则共165部,其中证监会发布的制度规则57部,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等发布的配套制度规则108部。内容涵盖发行条件、注册程序、保荐承销、重大资产重组、监管执法、投资者保护等各个方面。
与改革前相比,主板首发发行承销机制主要差异如下:
1、定价机制方面。明确新股发行价格、规模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对于发行规模较小的企业,保留直接定价法,新增定价参考上限。完善询价定价,优化网下投资者填报价格、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限、报价信息披露、定价参考值、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等机制。
2、申购配售方面。将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由1000股调整为500股,与科创板保持一致。在网上申购倍数较高时,在确保较大比例新股向网上投资者发行基础上,将主板回拨后比例上限从90%调至80%。
3、风险防控方面。完善超额配售选择权实施机制。新增市场重大变化情况下应对机制,允许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要求网下投资者缴纳一定数量保证金,明确投资者弃购数量较大可以二次配售。
全面注册制改革后主板股票发行定价不受“23倍发行市盈率”限制,各板块全面实行市场化定价机制。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已率先进行市场化定价试点的基础上,此次注册制改革后,主板发行定价也可以突破原本23倍的市盈率限制,A股市场将全面实行以市场化询价方式定价为主体,以直接定价为补充的定价机制。此外,保持剔除最高报价的制度安排,即初步询价结束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超过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3%。
主板IPO企业发行估值有望提升,考验证券公司承销能力和定价能力。取消“23倍发行市盈率”限制后,投资者乐观预期将会被更加充分地反映在定价中,主板IPO企业发行估值有望进一步突破。发行定价阶段,市场化定价机制对证券公司的估值定价能力与承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针对新赛道成长型企业。
此外,2月17日,中证金融发布《中国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业务规则(试行)(2023年修订)》等规则,以期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优化转融通机制,促进全市场多空平衡。本次新规实现了全市场转融券业务模式的整合统一,重点将双创板的转融券优化措施推广到主板,并为在北交所市场推广预留了空间:
1、提升主板转融券业务的市场化水平和成交效率;
2、拓宽主板转融通标的证券范围和出借人范围;
3、大幅降低证券公司参与转融券业务成本;
4、退市标的证券的处理机制更加完备、灵活。
转融通新规的发布与全面注册制的落地紧密衔接配合,预计后续仍将有一系列配套规章推出,全方位助力我国全面注册制平稳有序运行。对于券商而言,此次规则修订将转融券费率差统一降至0.6%,有助于大幅压降券商转融券业务成本;拓宽转融通标的范围和出借人范围,也有助于扩大券商转融券业务规模。整体来看,将有望带动券商两融业务开展,提升其利息净收入水平,资本金实力充足的头部券商相对更为获益。
金融股受政策的利好推动了指数大涨。但经过上周的调整,A股估值有所下降,截至2月17日,A股整体市盈率(PE)为17.76X,处于32.66%分位值(2015年以来);行业估值方面,煤炭、银行、有色金属、国防军工、交通运输、通信、石油石化的PE处于其历史分位数的低位,银行、房地产、非银金融、家用电器、通信、环保的PB处于其历史分位数的低位。
当前A股市场注册制正式实施,将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同时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注册制下,上市流程、发行定价、交易制度、交易资质等都将得到显著的改善;在政策环境持续宽松背景下,A股市场在未来有望迎来上涨行情,A股短期内保持反弹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但由于量能相对有限,所以更多是板块的轮动。而对于基金来讲,当前处于政策与业绩的真空期,所以题材更为丰富的科技主题短线表现或更好。当然,对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来讲,仍可继续配置蓝筹型基金,因为当前蓝筹股估值仍然处于偏估值。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