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A股有何影响?
当前最大的新闻应该就是周末大会的工作报告了,报告中设定了2023年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符合市场多数人5%-5.5%之间的预期,但属于预期的下限,指向2023年是“恢复性增长、并非刺激性增长”,对强刺激不宜期待过高。
根据机构的测算,5.0%的增速目标意味着,疫情前的缺口不需要填补,今年很难回到疫情前的趋势增长水平。无论从5%的数字来看,还是从其背后对应的宏观情景来看,政策目标的设定都是比较保守的,目标的保守也指向了政策力度的稳健适度,财政货币均不会强刺激,但有三大方向可期。
一是期待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的各类刺激政策能够有效落地,包括扩内需、促消费、松地产、扩基建等;
二是期待促进经济恢复增长会有更多细化政策,尤其是恢复信心、改善预期、改善营商环境等,包括如何让平台经济“大显身手”、开更多“绿灯”,如何提振民企信心等;
三是期待产业政策可更快出台,尤其是科技自主可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
那么5%谁是抓手呢?
从当前的一致预期来看,5%增速水平对应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中性预期分别为:6.9%、5.8%、-0.5%。而这三大需求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分别约为54.5%、43.0%、2.5%。如果我们分别计算仅依靠消费、投资或净出口来拉动GDP增速的话,这三者的增速水平需要提高多少的话,可以发现,消费和制造业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1、如果全部由消费贡献额外的0.5%/1.0%增速,那么要消费增速在当前预测基础上再增加0.9%/1.8%。根据wind一致预测,目前市场对2023年消费增速的预估大约为7.5%,这一水平本身已经不低,如果再额外寻找0.9%/1.8%的增长点,就意味着2023年消费增速要达到8.4%/9.3%,2022-2023年平均增速为4.2%/4.6%。
2、如果全部由投资贡献额外的0.5%/1.0%增速,那么要固定资产投资自增速在当前预测基础上再增加1.2%/2.3%。根据wind一致预测,目前市场对2023年投资增速的预估大约为6.2%,较今年的5.1%有所提升,如果再额外寻找1.2%/2.3%的增长点,就意味着2023年投资增速要达到7.4%/8.5%,2022-2023年平均增速为6.3%/6.8%。
具体到基建、地产和制造业,这三者在投资中的占比分别约为30%/30%/20%,因此对应固定资产投资1.2%/2.3%的增长点,需要基建投资增速提高5.8%/11.6%,或者地产投资增速提高3.9%/7.8%,或者制造业投资增速提高3.9%/7.8%。
3、如果全部由净出口贡献额外的0.5%/1.0%增速,那么要净出口增速在当前预测基础上再增加19.3%/38.6%,显然不现实。
谁最可能成为“额外”增长的抓手?首先排除出口;市场预期2023年的基建增速可以勉强维持在2022年的高增速水平,但是继续抬升的空间有限;地产投资逐渐向0回归,年内就升至正增长水平,可能有些不切实际;因此,消费和制造业是最有可能成为拉动经济“额外”增长的抓手。
另外,2023年赤字率3.0%,较2022年的2.8%小幅提升0.2ppt,赤字规模则提升至3.88万亿元(去年为3.37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规模达3.8万亿元。根据此前若干省份披露的2023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细则,有不少省份仍有相当规模的资金结转或结余可跳转至今年使用。此外,工作报告指出,“适当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注重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有效衔接”,我们预计今年准财政工具仍将持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要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基调是“精准有力”,结合此前央行此前的表述,货币政策最宽松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但总体上可能仍然相对比较宽松;接下来央行可能会重点关注经济增长恢复以及通胀、资产价格形势,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
对于房地产风险防控的表态基本延续了此前的政策态度,没有明显变化。去年以来,政策已经针对防控房地产风险出台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框架,需求端因城施策、授权各个城市在“房住不炒”的框架内自主调整金融信贷政策以及限购限售政策,在供给端压实保交楼责任、实施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修复计划,今年大概率在此框架下狠抓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会有进一步政策落地,一方面要缓解短期的地方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
往后看,短期紧盯4个重要时点:
1)人事换届和机构改革进展,按会议议程,3月10日将表决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3月11日将决定总理人选,12日将决定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央行行长等人选;
2)“两会”期间的各类发布会,尤其是“总理答记者问”;
3)3月15日将公布1-2月经济数据;
4)3月中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对于股市而言,当前增量信息较为有限,所以构不成利好,不过在展望未来工作时,言简意赅提到产业布局五方面重点:(1)“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3)“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4)“完善现代物流体系”,(5)“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所以科技主题基金如有较大的调整,后期仍可逢低关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择尔裕【智慧+】APP仅为传播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若您发现文章内容有版权问题,请把相关链接提交至邮箱:mssj@ytfjr.com,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