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各部门围绕“稳增长、化风险”,密集出台多项重要政策。例如,《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降息”等。证监会也围绕“活跃资本市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如“降印花税”、大股东减持限制、降融资保证金、降交易经手费及券商佣金等。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政策对市场的提振作用相对有限,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阻止股市继续寻底,有时候还出现“高开低走”这类损伤市场人气的走势。市场参与者对这些利好政策不买账无非出于两点,要么就是暂时还无法理解这些政策的长远影响,要么就是认为这些政策不够“真金白银”。那么上周出台的一些利好政策就和普通老百姓的钱包紧密相关了。
我们先来看个税方面的利好政策。8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显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5237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4029元,仅就平均数看,此次扣除标准的提高将惠及几乎所有纳税人。不少符合情况的纳税人每月可以减税数百元,减负效果十分可观。这项重要减税措施的实施,精准针对“上有老、下有小”群体,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减轻家庭抚养赡养负担,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值得关注的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这项政策可以明显增加家庭实际收入。居民腰包鼓了,就更加敢消费、能消费,从而释放出消费潜力,有效拉动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再来看看楼市这边传来的利好。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两则通知,《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两大市场期待已久的住房政策利好出炉:一是统一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下限,不再区分实施“限购”城市和不实施“限购”城市;二是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这两个利好一方面释放合理购房需求,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已购房的人也能享受优惠政策,减轻还款压力,为消费复苏积蓄弹药。“认房不认贷”政策全面实施后,一线城市的楼市明显好转,京沪楼市成交量出现脉冲式上涨。
最后是证监会的利好。9月1日晚间,证监会指导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出台了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股票市场正式建立起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和相应的监管安排。过去在牛市中才能见到的万亿成交金额,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了,其中量化交易在提高市场流动性一事上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部分量化策略在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在蹭市场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阻碍市场的向上空间。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有助于规范正在快速发展的量化交易行为,对行业及市场均构成利好。
相比此前的“降印花税”的利好,上周的利好可以说是真金白银,且惠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政策减轻了普通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为持续复苏积攒弹药。政策组合拳还在持续发力,未来或许在引导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上会有好消息传来。我们应对中国股市长期向好发展抱有坚定信心。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