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量化交易被贴上了“割韭菜”、“砸盘元凶”、“助涨杀跌”等标签,受到了不少股民、基民的声讨。尤其是在8月28日,A股在“王炸级利好”出台后冲高回落,量化基金在舆论的大量指责中成为“背锅侠”。不少人士认为,量化T+0策略或许是A股冲高回落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就这些非议为量化辩护。有一位量化圈的大佬为量化投资辩解,称“中国量化已经承受了太多莫须有的恶意,说量化砸盘纯属无知,永远满仓的中国量化基金,才是大A的脊梁。”那么,量化交易到底有没有被冤枉呢?在此之前,我先分享一个个人经历。
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个“T0工厂”的朋友。那时候我刚进入股市没几年,一直好奇“T0”这种非主流投资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所以,寒暄几句就和他聊起了T0的盈利模式。他说股票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借来的,所以个股价格的涨跌跟他们没有关系,通过盘中做T产生的收益(也可以是亏损)才属于他们。牛市对他们来说操作难度相当大,容易做反掉(低卖高买),亏了钱(少赚的钱)要给客户补回去;但是熊市对他们来说是最容易赚钱也是赚的最疯狂的时候。例如在2015年的股灾阶段,他们只要开盘卖出,到快收盘的时候买回来,一天下来可以赚接近10个点的收益。
当时,听完他的话,我的内心是相当的复杂。在股灾期间,我们亏得绝望的时候,却有人在大赚特赚。这不是妥妥的拉对立面!但是,等我平复下来的时候,想想这其实也是正常。如果我知道股灾会发生,我也会卖光所有的股票,甚至是在期指上做空来获利。因为我们投资股市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利,做多、做空仅仅是实现获利的手段而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量化产业链逐渐成熟,“T0工厂”也披上了量化这件高端外衣,由以前的人工操作变成了机器操作。而且,他们也不用再担心券源问题,现在的融资融券市场比过去规模更大品类更多。即使不通过融券,他们也可以通过买入指数基金,同时做空相应期指来对冲风险,再通过盘中的高频交易来实现T0。
我们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现在A股上不去,高频量化交易到底要不要背锅?量化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超20年,而高频量化在2015年之后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我们看到这几年,市场的波动确实变小了,但这也没有影响到市场中的优质个股持续创新高。所以,高频量化对市场的长期价值型投资者的影响不大。当然,在市场的低迷阶段,高频量化产生的抛压或许会打散市场人气,影响到一些偏短线型投资者的收益。如果要说高频量化在割韭菜,那么割的是追涨杀跌的韭菜。
要不要限制高频量化交易,这个是监管层该考虑的问题。我们普通投资者能做到的就是坚持长期价值投资,避免成为韭菜。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