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指跌破3000逼近2900点后,国家队出手买入ETF,今日又有增发一万亿国债利好。均推动了A股连日的反弹,不过量能并没有因此回归到9000亿水平,这也预示着未来反弹将是结构性的。那么一万亿的国债增发对股市、债市、汇市、商品影响有多大呢?
10月24日新华社消息,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市场对于上调赤字有一定的预期,而且10月初外媒也有所报道,这或是市场反应相对平静的原因,但仍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与思考:
1、提振社会信心,改变预期转弱的问题。“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考虑到债券的发行、使用到计入实物工作量之间存在时滞,本次万亿国债对经济的拉动或都将在2024年体现。明年的经济预期可以提高。
2、未来财政政策或更加积极。本次调整预算,是首次在经济可以完成增长目标的年份向上突破3%的赤字率限制。此前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只在2020和2021两个年份突破3%,分别为3.6%和3.2%,其中2021年是向下收缩赤字率。另外,当前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冲击了地方财源,地方财政加杠杆的潜力空间大幅压缩,需要转向“中央财政加杠杆、再转移支付给地方”的形式。
3、规模远超历史,用作特别国债管理。财政部曾在1998-2000年分别增发国债1000亿、600亿、500亿,并相应调整当年的中央财政赤字预算,增发国债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自2006年起我国对国债实行余额管理,此后便无年中通过人大常委、增发国债的案例,而是采取超发国债、使用限额空间的形式(2012、2013、2019、2020年分别超发国债521亿、681亿、131亿、3068亿)。因此,本次1万亿的增发国债,在规模上远超历史。
4、谁来买?一种可能是最终央行持有(二级市场购入),正好最近银行间紧张,央行也缺乏长期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这将是财政货币配合的典范,同时能大幅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一举多得。第二种就是不是央行买,这样的话四季度国债供给压力较大,会对资金面将形成一定的扰动,因此未来不排除继续降准。
对于市场影响:
1、对债市偏向利空:无论是发债对资金面、基本面的影响,还是政策加码发力的预期在短期难以被证伪,对债市的影响都偏利空。资金面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的态度,央行有较大概率在四季度采取降准的方式来释放流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国债增发具有扭转投资者对经济悲观预期的积极作用。近两个多月以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频出,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新变化亦明显增多,本次国债增发较可能进一步扭转债券市场参与者对于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从而给长端利率品的估值带来压力。预计债市在明年一季度之前可能都会偏逆风。另外,如果央行直接买了这一万亿的债,那则可解读成中国版QE,则将是利好。
2、对商品偏向利好: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实际景气可能偏低,预计主要因地方政府资金受到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持续受限。此次中央财政增发万亿国债,但具体资金主要用于地方,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预计四季度水利工程、防灾减灾等基建项目资金将得到更好保障,有望推动实物工作量加快落地,促基建景气边际改善。以当年使用5000亿计算,占2022年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等)总额的3%,占去年四季度单季的10.3%。这将会直接拉动上游商品的需求,从而一定程度上利好商品价值。当然,这也将利好对应有周期股。
3、对股市构成利好:本次时隔23年再度进行年内预算调整并增发国债,向市场传递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的信号,我们预计将对股市投资者的整体情绪有所提振。客观而言,十一之后A股市场对利多因素极度钝化(即便三季度GDP超预期),使得“最后一跌”所持续的时间比我们料想得要长,显然当前市场处于极度异常的状态。
如果以2008年的底部作为重要依据,以保本型理财区间年化收益率4%-4.5%进行评估,长期底部和目前上证综指所处的水平是较为接近,也就是说当前上证指数的位置是具有安全边际的,处于较好的左侧布局时间。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机构重仓和指数权重股加速下跌意味着恐慌情绪加速释放,因此本轮反弹的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4、对汇率影响偏向利好:财政扩张明显更加积极主动的周期之中,迫切需要货币政策实施合理力度的宽松以鼎力支持,才可避免因政府部门宏观杠杆率进取拉高、长期利率被动抬升而对包括先进制造业在内的企业部门投资造成挤出。另一方面,在美国薪资通胀螺旋强化美联储鹰派立场、美元指数维持高位的背景下,只有财政体系真正转型至更加积极进取的扩张阶段,才能够为货币政策的合理宽松打开政策空间,而避免因单边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而引发本币连续贬值预期以及收缩性的政策约束。简单来讲,提振社会信心,改变预期转弱的问题,可改变汇市的贬值预期。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择尔裕基金研究中心撰写、择尔裕【智慧+】基金智能辅销系统App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往期回顾: